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李梅——爱思考的艺术家
时间: 2010-07-30          点击量: 5392

  “李梅真是个爱思考的艺术家!”这是我读到今年《戏曲艺术》杂志刊发《生命的困惑——关于秦腔的思考〔一〕》这篇文章时的第一感觉。
  今天的李梅,西北众多的戏曲观众大都知晓她的芳名。几年前我曾与李梅有过一面之交,那是她被邀请来兰州、白银等地演出,演出的班底就是兰州市秦剧团。我见她时,平平常常一陕西女子,不多言辞,待人谦和,衣着朴素,一旦登台亮相就灿灿然成了另外一个人,不论演本戏还是清唱一两段,嗓音那样的甜美清亮、演出那样的神情专注。主持人在台上向观众介绍她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陕西省秦腔表演艺术家!”海报广告上也这样标示着。这一幕,给我印象颇深。
  李梅之所以为李梅者,是因为她自我超越了,李梅已经从“我是”跨进了“我该”的思想境域。虽然我读到的她的署名文章比较少,但就这篇文章来说完全可以认为是李梅性格、特质的绝好写照。“人的存在特性就是人永远朝向自身以外的存在”〔佛兰克语〕。李梅从她存在着的演出生活之外部的万千世界里,频频感触、琢磨和发现了思想的力量、存在的意义和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功成名就”之后所需要进一步完成的文化担当,反思中不免带有忧患、感喟与一抹无奈。这是陕甘宁青包括新疆在内我所见到的一些知名“表演艺术家”尚不可与她比肩之处。
  近些年我国南方出现了《同唱一台戏》的剧苑景象,李梅很幸运地在这样的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青春才华。她从一个戏曲演员、一个演职人员的角度充分肯定和赞美这种样式的戏曲演出,然而将年轻的越剧与古老的秦腔联系、比较起来,马上感触到自己“只是”把秦腔在有限的时空一遍一遍的唱响,与外地相比还有差距,进而大声诘问“为什么我们没有类似《同唱一台戏》这样的机构去推广秦腔呢?”这一问真是振聋发聩!歌舞有《同一首歌》,南方有《同唱一台戏》,大西北企业家、古都政府部门、秦人秦腔界就想不出类似的点子和举措来,是在等待什么还是根本没有想起来,抑或索性不去想?这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日渐深入人心,这无疑是好事情。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对发源地、名人故里、历史遗迹之争也在一些地方出现愈演愈烈、甚或让人生疑的现象。西北五省秦腔艺术节〔亦即中国秦腔艺术节〕在兰州举办了几届或多或少引起西北各地的议论,多少年来遗留的秦腔发源地之争辩也难免再起新波。酷爱秦腔、视秦腔艺术为自已天职的李梅在她的这篇文章中依然阐发出自己鲜明的观点,但她没有空喊,没有凭借满腔“乡情”信手拈来“本源性”的问题,而是发出自己困惑性的反视与反思:“我们陕西需要不需要成为秦腔发展的永恒的沃土?如果大家一致认为需要,那我们应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本来就是这片沃土的话,我们做的怎么样?”这便是陕西的李梅其人,这便是她的心境与思量。
  我揣度,关于筹建秦腔博物馆,李梅也会产生自己的一种思考,或许会将自己的思想发表在下一篇文章里。其实办节建馆陕西高人自有主张。不是有这样一句令人玩味的话吗,“有一种睿智叫暂缓,有一种浮躁叫抢先”?在我看来,世事再纷繁,出人才出佳作出国家级的精品以此坚持“二为”方向,才是院团乃至一个地方戏剧文化最重要的使命。办秦腔节只是促进秦腔艺术交流发展的一种方式,涉及到西北几个省区的实际状况与相互间的关系问题;建秦腔博物馆本身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建起博物馆那个地方的活态秦腔就已经乐观到了什么地步。世上任何事物都需要机缘,且个中利弊都具有两重性;当摆脱某种利益驱使名利诱惑还当今秦腔以真貌而思索目标、而实践真知科学发展时,才可能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真诚而全面的尊重,对秦腔的一种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有节奏的倡扬驭握。李梅的躬身自问恰恰是对秦腔“非遗”的再认肯、再彰显,秦腔是西北各省区共有的财富,“陕老大”理应做出新的历史性贡献。李梅在思考中用真情真知和深刻探询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外界的存在,这便是她 “为人处世” 凝就思想的不俗与超凡。
  秦腔篇什《大秦古韵》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筹备中落选,秦人多有喟叹。这个节目再有创意,再多好看,再多震撼,也只能给国剧精萃让位,关键时刻为什么支持秦腔的人“少之又少”?李梅联想起秦腔在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失落和不尽人意而又一次深切反观秦腔;她既歌呼秦腔的古老精髓又阐发出自己真切的感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秦腔当有变化!因为变化,“她的存在才有了更加重大的意义!”她深情呼吁“秦腔的发展亟待有传承的探索和有目标的推广”!艺术家的李梅依然考虑着我们从艺者需要不断探索出重艺术、重剧情、贴近生活的戏曲,艺术家需要用合理的手法解析出大千社会中人性无限的可能性。李梅从节奏、音乐、化妆、服饰、脍炙人口的名唱段、塑造舞台活鲜的人物、观众随时而进的审美变化以及在众多鄙视革新的声音里寻求着秦腔该有怎样的创新变化,毅然再一次呐喊:“秦腔该有怎样的未来?该如何去发展?我们能做些什么?从哪里做起?”她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希图引来大家诸多的“奇思妙想”!这便是一位年轻名家爱心的释放、坦诚的担当、意志的追索,不能不引发读者的一连串思考。李梅的这篇待续的文章可能是一篇排练大厅里的演讲稿,我想她就是从“这里”做起的。
  令人悸动的是,李梅十分庆幸在她所钟爱的事情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但是现在毫不夸张的说,这些都成为了我生命中的困惑!”李梅怎么将因自己的存在和秦腔及外部世界的存在所引发的思虑与指问看成是她“生命”的困惑呢?生命是什么?人何以为人?人的心性本质又是什么?作为普通的演职人员或是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的艺术人生又应该是怎样的呢?现在这样发问是否有些深沉苦楚不合时宜或是与现行“时尚”逆动?然而她真是给了我们“人”的哲学涵义与包含秦腔在内的“生命信息”。中国先古哲人早就主张“天人合一”, 人是万物之灵;现代西方哲学又认为“人就是人格”,其中包括着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育等等,“人的内在生命性质”是人“心灵满足的直接源泉”,人的心性决定了人是否能“觅取较高生命精神价值享受的能力”。人要觅取,就得超越自己,永远朝向自身以外的存在,人的这种存在特性就是意含面临需要完逐的意义和实现的价值。李梅视秦腔为自已的生命,为之劳其筋骨、费心熬神,也为之反复思索、深情呼吁,这就是在觅取她日臻完美的生命意义和核心价值。我们欣喜地看到“功成名就”的她已将对秦音的深爱、艺术的良知与思想的严峻、责任的探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互不分离。如果说剧作的思想就是剧中的人物和情感,那么,这些关于秦腔“人”和“生命”的思想信息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生活中的李梅形象。尽管在她的生命的困惑中少不了忧郁,然而“所有在哲学、政治、诗或艺术上有杰出成就的人士都具备忧郁的气质”〔亚里斯多德语〕。李梅就是这样一个既有无法抑制的快活又是敏感性很充沛的人。
  今天在艺术院团改革与思考秦腔科学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大西北秦腔队伍非常需要像李梅这样的“高端人物”。她将以她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所有从事戏剧的同行,我冀望她的这种影响在秦腔领域有着可持续的深刻,我祝愿她在思想的历练中成为秦腔大家。在深化改革的今天,不论是普通的一名演员、演职人员还是“功成名就”的新老名家、改革家,今天均面临着深刻的自我挑战、自我更新;让实践与时间检验我们自己的完逐、超越、人格和思想的真实存在。能有这样的感知和紧迫情绪,中国的秦腔才有希望。有个搞文化艺术研究的人在调研眼下戏曲界的现况时,感到院团人员的精神状态并不那样看好。演员文化程度比较低,青年人多在评职称、弄级别、争奖项、涨工资这些实际问题上追逐着,有的已经成了“一折戏主义”的痴迷者,专心为在赛事活动中亮相获奖而苦乐由之,而常年下基层巡演却背不了大戏,有的团长只能称之为“获奖演员”,任凭你往哪里走;有的高职称演员“功成名就”之后似若看破了“红尘”,关注的是出场费、名誉和种种私利,或世俗或油滑或浮躁或虚假,每每不知不觉羁绊着自己的言与行;有的功未大成、名未大就者琢磨着顺势退休再做他谋,还奢谈什么“思想”呀?!如果长此这样下去,缺少素质教育,夯不实基础,也缺乏思想营养的持续,那将很不利于秦腔的生存发展。因此我真诚的祝愿,出现更多的爱思考的艺术家,能以思想的睿哲与力量影响和改变我们秦腔队伍的精神状态,这怕比传授一折戏更为重要。
  我们一时改变不了秦腔之外对秦腔不利的现象存在,但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对吗,李梅?
    (作者系甘肃省剧协副主席、兰州市秦剧团原团长)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