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李东桥潜心学《拆书》
时间: 2010-07-30          点击量: 5054

  《拆书》是秦腔传统本戏《出棠邑》中的一折,为须生行著名硬工折戏。写春秋时代楚国大将伍员与其兄伍尚拆看家信,知父身陷囹圄,举家大祸临头,因而对平王愤恨不已的情节。剧中的伍员扎白靠掩白蟒,戴信子盔,挎宝剑,挂“黑三绺”。该戏的特点是人物内心感情丰富、浓烈,动作粗犷、强劲,尤其是拆信、念信及看信之后的一段表演,极火爆而又极细腻,富有秦腔剧种特色。但由于它做工繁复,对演员各方面的基本功要求较高,这出折子戏在当今秦腔舞台上几近绝迹。近日,我院艺术总监、第三届“梅花奖”得主、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东桥将它原汁原味地搬上了舞台,并富有深意地选择台湾作为该戏的首演地,得到了宝岛观众的高度赞誉。
  众所周知,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秦腔传统剧目中所讲述的传奇故事、英才猛将,不仅寄托着历代三秦百姓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也反映着这方水土独特的风俗民情。经过历代戏曲从业者的加工,很多戏已成经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拆书》即是其中之一。因为这个戏难度极大,过去经常把它作为检验须生演员技、艺的标尺,想要在剧团挂头牌的演员,拿不下《拆书》便是莫大的耻辱。清末时期的秦腔名演员李云亭(麻子红)就因为饰演伍员而红透西北,后李又传授给刘毓中、左省民,其他秦腔名须生和家彦、雒秉华、张秉民、刘化鹏等也都相继演出,几代名家一脉相承的精彩演绎,使这折须生演员的看家戏,在秦腔戏迷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作为当代秦腔艺术家,陕西地方戏曲的代表人物之一,李东桥一直以来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认为,在演艺界普遍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缺乏担当意识的当下,“继承传统”一词常常流于表面,流于口号,而踏踏实实、一板一眼地承袭传统精髓,往往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实效,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决定从“我”做起,从老戏中汲取精华,夯实基础,在秦腔经典的传承方面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东桥的想法得到了院长陈彦的肯定,在陈院长的鼓励和安排下,虎年春节刚过,李东桥便专程两赴咸阳,拜访秦腔名家刘毓中的亲传弟子退休老艺人薛德发,恳请薛先生莅临西安,传授折子戏《拆书》。
  梆子戏的生行有须生、小生和武生之分。须生多表现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向称全挂把式,为梆子戏的首要行当,以唱打念做皆能著称,在戏班中举足轻重。因戴三绺或五绺髯口,故称须生或胡子生。李东桥在他的成名作《千古一帝》中扮演的秦王,是以硬派小生应工,潇洒俊朗的扮相,挺拔矫健的身姿,高亢激越的唱腔,准确细腻的表演,使他成为誉满三秦的小生。近年来,随着年龄递进,体态变化,更重要的是随着东桥性情的日趋稳健,心境的日渐深沉,他对须生行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塑造新编秦腔历史剧《杜甫》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他由小生到须生、拓宽自己戏路的一次成功尝试,学习、承袭折子戏《拆书》,则是他转行须生后给自己设置的一次大考,为此,他默默地下了很大的苦功。薛德发老先生来西安两次,每次为东桥教授一个星期,然后便是他自己无休止的反复练习。那些天里,东桥整个人都沉浸在伍员的心灵世界里,沉浸在传统戏曲的氛围中,直练到把所有的技巧都烂熟于心,可以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地步。
  李东桥潜心学《拆书》,初衷很单纯,只为继承传统剧目。而这出戏在台湾演出效果之好,却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演出时,连青年团赴台演出的所有演员都站在侧幕观看,为东桥的精彩表演而折服。台上台下齐鸣的掌声,充分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魅力。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