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浅谈李梅的表演艺术
时间: 2010-07-30          点击量: 5535

  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政府“文华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文化部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秦腔“四大名旦”榜首等诸多荣誉,被誉为“秦腔一枝梅”的李梅,是三秦大地、北京、上海、香港、台湾,以至日本、法国、德国、荷兰、芬兰、比利时等海外观众非常喜爱的演员。她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多种秦声剧种,人称“三门抱”。她在舞台上塑造了芙姐(《隔门贤》)、白素贞(《白蛇传》)、李慧娘(《游西湖》)、杨七娘(《杨七娘》)、花木兰(《花木兰》)、杨玉环(《杨贵妃》)、刘姐(《留下真情》)、乔雪梅(《迟开的玫瑰》)、孟冰茜(《大树西迁》)等一系列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她戏路宽广,文武兼备,扮相俊美,声情并茂;四功五法,功底扎实;表演技巧,炉火纯青;已经成为标帜性的秦腔名旦。为了促进她砥砺意志,攀登巅峰,现在来总结探讨她的表演艺术,也许正是时机。我这个戏曲外行,无知无畏,因而不揣冒昧,愿意谈点个人的浅薄看法,无非是想惊动业内专家学者开坛论道,评说定榫。

  角色诠释    心领神会
  舞台艺术表演,就是演员要把剧本之中的文学形象通过自己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外化为故事情节衍进中立体化、行动化、形象化、有个性、有感情,能给观众以启发教育与审美享受的舞台艺术形象。诠释就是要对剧中人物定型定性,设计出他的行动轨迹与心路历程。这是一种心灵体验与二度创造的蓝图,要求演员必须逐渐“消化”剧作,“变化”身份,“融化”于角色。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艺术修养,精心打磨。李梅正是这样一位肯在戏前深思熟虑,务求心领神会的演员。例如《隔门贤》,这是一出情节曲折风趣,矛盾冲突合理,生活气息浓郁,表现亲戚邻里和谐的轻喜剧。李梅揉和了小旦行当的纯、柔、细和花旦行当的娇、活、真,把一个心地善良、纯洁天真、聪颖机智、乐于助人、娇嫩俏美、轻盈伶俐、情窦初开、向往婚后美满生活的农村小姑娘芙姐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光彩照人。又如她演的《断桥》,非常精到地诠释了白素贞在遭遇了一场生死磨难,与许仙再次相逢时凄苦、抱怨的复杂情感。既要表现出对许仙轻信教唆、无情无义的强烈谴责,又要表现出恩爱夫妻情意缠绵的深切怜念,所以她极力护呵,劝阻青儿不要杀害许仙。她对许仙是又怨又爱,爱多于怨,而对法海则是咬牙切齿,又憎又恨。“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李梅所以能通过眼神、身段、情绪、声腔,细致准确地表现出白素贞此时此刻的是非分寸与复杂心态,皆出自对角色内心外化的精妙诠释。再如秦腔现代剧《大树西迁》,李梅在剧中饰演的孟冰茜教授,是全剧的第一主角。这是一个表演难度极大的角色,种种矛盾集中到她身上:丈夫“文革”中备受委屈,儿子决绝地随着心爱的“达坂城”姑娘寻梦新疆,女儿又爱上陕西愣娃秦川麦,一个个都违拗她回归上海的意愿,让她始终处于内心的极度痛苦之中;然而,正直而富于同情心的她,最后终于读懂了这执拗的父子们。李梅深入人物内心深处和作为妻子、母亲、祖母跨越五十年历史时空的人生体验和表演,将孟冰茜这一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感人至深。“戏”,就要“细”,你表演的细致入微,观众才能品出悠长的韵味。
  形体舞蹈   精雕细刻
  演员的角色载体是自己的身体、容貌,外加服装、化妆、四功五法的动态表演。所以,任何一位演员都会千方百计寻求最佳表演语汇来树立角色的完美形象,如同雕塑家必须一笔一刀,一丝不苟地精心雕塑他的作品。李梅是一位有悟性,肯动脑筋,富于创造意识的演员,对于每个表演环节,都能反复琢磨,精益求精。请看,为了演好《鬼怨》中的李慧娘,她做了怎样深入细致的内心体验与舞蹈设计。首先,她认识到李慧娘是一个追求自由爱情而惨遭杀害,饱含冤恨,死而不屈的坚贞女性。她似人非人,似鬼非鬼,不仅是女鬼,还是真、善、美的化身。所以,一定要演出她的坚强正义,顽强抗争的精神气质。其次,正义的形象必须美化造型。李慧娘从里到外一身缟素,外披白纱斗篷,头饰大红“鬼魂幡”,犹如一把炽烈闪跃的火炬,象征追求光明,烈火燃烧。再次,她的闪亮登场必须满场出彩,让四座震惊。李慧娘是在三通大鼓擂动,愤激的乐曲中提纱、遮面、急速出场的。她低身旋转,在前台跑出“∞”形圆场,那圆场跑得碎、细、疾、健、轻、稳、飘、洒,走如龙,快如风,似影随风,状如飞天。然后舒展身躯,背向观众,缓缓转身,扭头亮相。动作干净利落,舞姿潇洒婀娜。又利用奔腾携带之风势,加进转、翻、兜、抄等技法及水袖功夫的抛、撒、收、拢、托、挑、甩、捺,使慧娘的动势如梨花散瓣,玉兰飘荡,充分表现出人物的情绪起状与浓烈的悲剧气氛。正如梅耶荷德说的“中国演员是用美术图形来思维的:对于她来说,一切都可归之立方体、线条、空白、圆形;而当她在舞台上移步的时候,她头脑里始终有这些图形的存在”。①在唱到“一缕幽魂无依傍,星月惨淡风露凉”时,她双手抱肩,紧裹披衣,缓慢下蹲,俯地卧鱼,凝望星空。然后又缓慢站立。似动似静,亦动亦静。深刻地表现出慧娘幽魂的孤单惆怅,凄凉悲哀。忽然,灯光暗转,一缕追光打造出一尊冰清玉洁的惊艳雕象,给观众以美不胜收、意境悠远的无尽遐想。还有,为了增强舞台表演的现场感,她摭拾起孩提时代对鬼魂留下的想象,那猛地刮起的旋风,飘摇的草屑纸片,毛骨悚然的心境,增强了她对鬼魂的内心体验。同时,她还在霍慧君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在漆黑的夜里去感受那种阴冷恐惧的环境气氛,以便强化对角色凄惨遭遇的理解。②《大树西迁》中,她饰演的孟冰茜不仅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还是一位优雅的南方籍“资产阶级大小姐”,为了捕捉角色的神韵,李梅特地到西安交大体验生活,听教授讲课,悉心揣摩人物气质,仔细观察知识分子言谈举止的特征,终于将这个与她距离甚远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在演出的短短两个多小时里,她演绎了孟冰茜从青年、中年至老年长达50年的人生,给角色赋予了生动而立体的灵魂。这一切都说明她极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动心化形,通过优美恰当的形体动作和飘逸大气的舞蹈语言,聚精会神、精雕细刻地在塑造人物。她总是在全身心地投入,自觉地在理性思考与感性推敲中创造角色。身在戏中,戏在心中。她的表演做到了明快而不轻率,敏捷而不轻浮,沉着而不笨拙,舒展而不琐碎。她真的是个“入戏”“出戏”“吃戏”“恨戏”的“戏虫”。
  以情带声    声腔创新
  我国戏谚说“美不美,头一嘴”,“一唱定乾坤”,这是强调唱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唱戏是唱情,以声夺人”,“以唱带做,传情出神”,“声音是外形,感情是灵魂”。秦腔的唱,向有气沉丹田,字正腔圆,传声达远,行腔委婉的讲究。李梅天生一副好嗓子,发声吐字,底气充沛,音色清脆,圆润甜净。她唱戏字清,腔纯,板正,行腔悦耳动听,沁人心脾。但她决不满足天赋的灵性,总在广泛吸纳,从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锤炼自己的声腔。“她从黄梅戏中学到了抒情、松弛;从豫剧中学到了通俗、豪迈;从京剧中学到了优雅、真假嗓共鸣……融会贯通的学习,使她突破了自己嗓音的局限,达到高音清亮、甜美,中音丰满、委婉,低音厚实、大气。秦腔、眉户、碗碗腔都驾驭得得心应手;古典戏、现代戏唱来都游刃有余。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音域去表达特定人物的特定情境,已成为李梅的特征。”③
  更为可贵的是,李梅从不刻意遵循一成不变的板式腔调。每唱一出戏,都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对声腔的高低、快慢、音色、节奏、情绪处理等进行认真的推敲设计,以求唱入戏情,唱出变化。例如《鬼怨》,为了突出一个“怨”字,唱出一个“情”字,她把慧娘出场前的一声“苦哇”的叫板,作了特殊的声腔处理,运用脑鼻腔共鸣,辅以丹田气息,由弱到强,至强趋弱,音域超过两个八度,饱含凄惨悲怆之情,回肠荡气般发出不同凡响的一声,以表现冤魂飘游不定、忽远忽近的阴森气氛。在唱到“口口声声念裴郎,红梅花下永难忘”时,有意回避了秦腔传统那种满口腔子,激越高亢的唱法,采用了歌剧中轻声的技巧,寄寓一种遥远的思念与向往,与前边“怒气腾腾三千丈,屈死的冤魂怒满腔”,形成鲜明的反差,使人物的情绪有了一定的深沉厚重之感。④当唱到“钢刀把我的头首断”,一锣收音,接下去在无伴奏音乐下唱出的“断不了我一心一意念裴郎”,则是用持重低缓,一字一顿的点断切割表现出来的。真是举重若轻,冷而又隽,深情地倾吐了对裴郎的生死挚爱。
  在眉户剧《迟开的玫瑰》中,李梅饰演乔雪梅。她非常自然、熨贴地唱出了眉户曲调的优雅,委婉,细腻。而在许多唱段,都把眉户原来的板式拉长,缩短,加了拖腔变调,大大增强了眉户曲调的叙事抒情优势。为了强化眉户的声腔气势,唱出人物的激昂豪情,她又大胆吸纳了秦腔的音乐元素。如第四场在宫小花说她“都啥时候了还没有冰箱”时,她唱到“一席话说得我人前低矮……定要走出家门外”,第五场“手捧专著心颤抖”,“人生若是比富有”等唱段,都揉进了秦腔音乐高亢、激越、豪放的特色,使眉户的联曲体与秦腔的板腔体融和互补,相得以彰。那真是唱得字字铿锵,酣畅淋漓,刚柔相济,血泪情深。她还运用了类似越剧“清板”(即有节奏的无弦乐伴唱的清唱),如“手捧捷报心滴泪”来表现雪梅的失落、渺茫、苦楚、哀叹的情绪,衬托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还有,为了适应生活化的表演,渲染现代生活的氛围,她还给眉户曲调掺进了西方歌剧的声腔态势,如第三场雪梅对婷婷的一段唱“你虽不是亲妹妹”,第四场劝教弟弟的一段唱“叫声四弟莫失态”,以至第七场的重点唱段“九不亏”,都吸收了现代歌剧的咏叹抒情,开阖跌宕,气势恢宏。⑤
  此外,李梅还在发声吐字,节奏调适,重点音阶以及辙韵转换等方面进行了声腔技巧的创新尝试。例如第一场的“窗里明月窗外见”,运用发声位置的前移,略带气声的拖腔,犹如燕语莺啼,唱出豆寇少女对前途的遐想憧憬。第三场对婷婷的一段唱“大姐含笑作路碑”,她把“路”字由“由求辙”渐渐过渡到“如苏辙”,运用脑腔共鸣和发声位置的后移,让声腔形成较强的穿透力,传达出人物的年龄更替和精神境界。第四场对四弟的一段唱,用咽壁打开坚起、鼻脑、胸腔共鸣的发音加以修饰。“掩埋”的“埋”字,加了两个小间歇,在“脊梁”以一个大换气,气冲丹田,慷慨跌宕,“不能歪”的长音拖腔,将声韵高抛、回转,层层递进,较好地表现出雪梅对弟弟的亲切关爱。秦腔《大树西迁》中李梅的唱腔愈发显现出 “金嗓子”的优势,尤其是终场那段长达五十余句的核心唱腔,声情并茂,一气呵成,可望成为当今秦腔现代剧中真正能够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名段。
  李梅说:“以情带声,是我一贯的艺术追求,而技巧的运用,也使我倾注的情感更加具备了审美的愉悦功能”。⑥可见,李梅的戏之所以唱得深切动人,唱出了新腔新调,都来自她的处处用心,勇于创新。这种严肃认真的敬业精神与孜孜不倦的刻意进取正是一个演员不断成熟的必备条件与内在动力。
  哲学感悟    博采纳长
  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讲述了功夫名星李小龙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创立了他的截拳道,宣传了中国文化。他认为《易经》的阴阳学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道家的“有生于无”,“无限有限”,“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儒家的仁、义、礼、信,修身养性,“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都讲的是辩证法与修养经。他把这些思想提炼为武术中的攻与守:以守为攻,攻守结合。
  其实,较之武术,辩证法在中国戏曲中的运用更为普遍,更为深入。无论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毯子功,把子功,服装脸谱,布景道具,程式虚拟,时空自由,文武场面,可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这种辩证法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变化与恰当适度的控制。著名演员石挥曾经说过“哲学是演员的演剧灵魂……演员没有哲学思想,说‘成就与建树’,似乎渺茫得很”。⑦中国戏曲要求演员进入角色,又跳出角色。讲究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偏代全,以约求丰。单是真与美的关系就有“只有逼真,不能全真”,“不实当作实,非真认为真”,“不象不是戏,真象不是艺”,“功(四功)居于内,法(五法)表于外”,“是艺必有技,用技不显技”。要求演员的表演要“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比如表演中的真与假,虚与实,动与静,张与弛,收与放,吐与纳,繁与简,藏与露,隐与显等等,无不要求自然,变化,传神,适度。又比如,声腔吐字的发声部位,声音曲调的抑扬顿挫,音域控制的强弱快慢,音色声调的个性特色,也都是因人因情灵活处理,讲究字正腔圆,掌握火候。反对“一道汤”,“温吞水”,“洒狗血”。所有这些,都是用高度精炼概括的语言演绎了极其深奥复杂的辩证法与控制论。
  李梅在她谈表演体会的文章中,虽然没有直接谈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自己的影响,但她凭着对戏曲诀谚的领悟,程式规范的训练,表演实践的探索,实际上已经运用了戏曲中对立统一的辩证转化与分寸火候的适度控制。例如她说到《鬼怨》中慧娘的出场,用的是“欲露先藏”的手法,藏要藏得自然,露要露得巧妙。又如她谈到《迟开的玫瑰》中,对某些发声部位的移动,对眉户曲调的变化处理,对重点唱段节奏的调整,对某些尖锐冲突中人物情感、声腔、身段、动作的创新设计,都是辩证法与控制论的熟练运用。这也标志着她的表演挥洒自如,步入成熟。当然,如能多读一些古代哲学和美学理论,就会使自己的表演更上一个台阶,就会自觉地通过戏曲表演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诗人、作家都很重视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如《易经》的“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厚德载物”,“道济天下”,“自强不息”。儒家的“仁爱”,“正义”,“博采众长”。道家的“心如止水”,“清静无为”,“游于无穷”。一些诗人学者讲究的“养气,”“做人”,“宁静致远”,“虚怀若谷”,追求艺术的风骨,旨趣,气韵,意境,对于攀登巅峰的人,都是具有启迪意义的至理名言。
  李梅沉稳,文雅,淳朴,谦逊,不骄傲,不浮躁,不趋势,不媚俗,胸襟开阔,心高志远,淡泊名利,自强自信。她没有因为歌坛明星的惊人诱惑而见异思迁,趋利改行,也没有因为当红名角而得意忘形,裹足不前,在当前时尚大潮的涌动中依然头脑清醒,镇静自若,兢兢业业,坚守阵地。为了振兴秦腔艺术,宁愿吃苦受累,艰苦奋斗。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执着顽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同时,我们还看到,为使自己的表演技艺日臻丰满,玉润珠圆,她总是睁着一双智慧求索、如饥似渴的眼睛悉心探求,恨不得一下子吸纳别人的鲜招绝活。从她的《断桥》中,我们看到了梅兰芳的经典风范;从她的《花木兰》中,我们感到了常香玉的豪壮风韵;从她的《鬼怨•杀生》中,我们又分明窥探出昆曲名伶张继青、胡芝凤和秦腔名家马兰鱼、郝彩凤的绰约风姿。海纳百川,不拒细流。这种谦虚认真、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表明她具备了问鼎表演大家的基本素质。

  张扬人性    融通古今
  看李梅的戏,观众都觉得滋润,过瘾,有股暖流冲击心腑。为什么呢?我琢磨其中有个内在的规律或称秘密,即她总能全神贯注地开掘人性,演绎真情。人性是人类共有的最原生、最本质、最朴素、能够使人们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道德情感。抓住了这个核心,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用真、善、美去拨动观众的心弦,就能使心心感应,产生共鸣。所谓精心淬火,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在《隔门贤》中,她极力表现芙姐纯朴、真诚、聪明、贤惠、怜悯孝敬、乐于助人的善良人性。在《鬼怨•杀生》中,她总在突出慧娘对裴郎的生死爱恋与对贾似道的深仇大恨。在《杨七娘》中,集中表现了杨七娘的忠心报国,不惜舍子射灯,击溃辽军的忠义本性。在《留下真情》中,她重在揭示刘姐自信自尊,割舍爱情,宽容忍让,成全他人的人性之美。在《迟开的玫瑰》中,她着力剖现雪梅牺牲青春,颐养父亲,抚育弟妹,不亏不悔的大仁大爱。在《大树西迁》中,她努力开掘知识分子孟冰茜爱事业、爱学生、爱丈夫、爱子女的炽热情怀和人格魅力。由于她张扬了人性的真善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满足了观众的精神呼唤与心理需求,所以总能收到启发人,感染人,愉悦人的强烈艺术效果。
  同时,我们认为,演员如果深刻地表现了真善美的人性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使传统的道德与现代的道德古今相接,相互融通。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提倡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道德标准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就是对古代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批判、传承、发展和弘扬。找到了古老戏曲的深层魅力,找到了它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或者说给传统的道德注入了现代意识,因而无论演的是古典戏还是现代戏,都能感动人,教育人。李梅能够认识到这个深刻的道理,抓住它,宣扬它,所以总能获得特佳的剧场效果。            
  结    语
  李梅业余时间抓紧认真读书,钻研专业理论,撰写表演体会文章,还热心学习书法绘画,令人欣慰,看到了希望。中国京剧四大名旦和许多表演艺术家都工书善画,知识渊博,而且大多都有戏剧理论著作。周总理曾经说过:“演员学习文化很重要,主要学语文,结合学些历史,地理、数学等”。⑧他在其他场合还曾指出:“演员应该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演员懂得越多越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大师于是之说:“演戏归根结底是演修养”。著名京昆表演大师俞振飞说:“艺术气质是演员生活积累,思想修养,文化教养,艺术趣味和性格特征的自然流露。”我们常听许多艺术家说:“无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谁能成为大师,最终拼的都是文化。”李梅的老师王志直先生说:“要做顶尖的艺术大师,1,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提高艺术修养。2,艺术上要有高度,打造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看家戏’。表演要有‘绝活’‘撒手锏’。要有自己的声腔流派。3,要有高尚的品德”。⑨俄罗斯戏剧家聂米罗维奇•丹钦科说:“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只有在作者的构思连同其台词一起消泯在演员的心灵里,才会到来。”⑩所有这些言论,都是在强调提高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是玉成表演艺术大师的先决条件与至高境界。
  现在,李梅进入“不惑”之年,正是思想上、艺术上不受蛊惑,独立思考,潜心攀登,创业立命的大好时机。以她的聪颖天赋,勤奋好学,雄心壮志,顽强自信,又有太平盛世,国家和组织的大力帮助,相信她的成长成熟,炉火纯青,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系新疆艺术学院教授)
                                 

注释:
     ①   见《梅耶荷德谈话录》25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②  、④参见李梅《我演李慧娘》。《当代戏剧》1995年3期。
     ③   参见戴静《走近李梅》。《戏曲艺术》2004年总第10期。
     ⑤   参见王激、谭建春《〈迟开的玫瑰〉音乐创作浅谈》。《戏曲艺术》2006年3期。
     ⑥   参见李梅《一缕涤荡灵魂的清风》。《戏曲艺术》2005年《迟开的玫瑰》特利。
     ⑦   见《石挥谈艺录》15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⑧   周总理1956年4月19日《关于昆曲〈十五贯〉的谈话》。
     ⑨   见王志直《秦腔史上的旦角》。《戏曲艺术》2006年2期。
     ⑩   见《俄罗斯名家论演技》125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