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秦腔班社
时间: 2010-07-30          点击量: 12249

  华庆班亦称张家班,系最早的秦腔班社。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周至举人张附翱、王兰卿(明中叶著名女演员)夫妻组建。名角众多,以演技精湛而驰名陕、甘,足迹远至江浙、四川等地,声誉列西府四大名班之首。相传数代,几度易主不改张姓,班主先后为张书和、张宏德、张德明等。积累剧目上千个,以 “跑马”、“打秋千” 等自创特技尤为闻名。1932年,易名“华庆社”,至1953年政府接管重组,活动期长达五百年之久。

  康家班   秦腔班社。创办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由著名的复古运动文学团体“前七子”之一状元康海招收弟子,教授他与王九思创造的“慷慨悲壮、喉啭音声、有阳刚之美、有阴柔之情”的“康王腔”,并演出《中山狼》、《王兰卿传》、《杜子美游春》等戏,拥有“随身四帅”金菊、小斗、芙蓉、彩莲等一批技艺超群的歌儿家伎,因“歌有新词、舞有娇姿”而红极一时,对秦腔发展影响很大。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随康海故去而解散。

  双赛班   秦腔班社。创建于清乾隆初年。西安曲部著名的三十六班之一。据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记载,“双赛”之意,即演技长出于保符班与江东班。清乾隆中叶,拥有一批色艺俱佳的艺人,如申祥麟、苏显之、三寿官(张南如)、张银花、岳色子及白延孝、权必龙等。乾隆末期,随陕西巡抚毕沅来西安的诸学者严长明、王梦楼、曹仁虎、钱献之、徐元九、洪亮吉等,都赞扬该班演员阵营整齐,演技精湛超群,节署盛会与来往迎送必请该班献技。

  易俗社    民国元年(1912年)由陕西同盟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发起创立,设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训练部。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融文化学习、戏曲教育及演出实践为一体。编演剧目多达700余部,培养学生13期600余人,艺术精湛,名家辈出,誉满全国。鲁迅在西安时曾多次观看该社剧目并题写“古调独弹”匾额。建国后由国家接管。数度进京,并远赴日本演出。《三滴血》等优秀剧目曾被拍摄为戏曲艺术影片。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中国共产党1938年于延安创建的第一个戏曲团体。柯仲平、马健翎先后任团长。开创以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先河,以秦腔、眉户等形式,创作演出《血泪仇》、《中国魂》等剧目,在边区24县演出近1500场,发挥了唤醒民众、打击敌人的独特历史作用,为戏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评为“文艺工作特等模范”。建国后扩建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回忆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艺术纪实》1993年出版。

      三意社    秦腔班社。1915年成立。苏长泰为首任社长,耶金山及苏哲民、苏育民兄弟相继接任。剧社广纳人才,老艺人陆顺子、李云亭、王文鹏、杨金声等先后搭班入社,封至模、袁多寿等先后为其创作剧目。演出剧目有《卧薪尝胆》、《打柴劝弟》、《白玉楼》、《红娘子》等,体现出了秦腔慷慨高亢的鲜明风格,深受大众喜爱,上座率极高。剧社先后招收10期约400多名学员,出类拔萃者甚多。建国后更名为西安市秦腔二团,上演了一批新戏。

      尚友社   民国34年(1945年)创建于三原,由原集义社刘光华等五人集资筹建。民国36年(1947年)返西安,租三皇庙场地搭建席棚演出,处境窘迫。建国后,在东木头市修建尚友剧场,先后聘请著名艺术人才入社,形成名家荟萃、力量雄厚的艺术阵容,排演现代戏《穷人恨》、《黄河阵》和新编历史剧《鱼腹山》等,演出轰动西安。1971年与易俗社合并为西安市秦腔一团。1979年易俗社恢复原名,尚友社仍沿用西安市秦腔一团名称。

      西安市五一剧团    前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二队,1949年在兰州成立。1953年调西安,1954年直属陕西省军区,易名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1969年移交西安市,更名为西安市秦腔三团。1982年改为西安市五一剧团,阵容整齐,行当齐全。该团历来重视剧目建设,先后创作排演大小剧目400余个,尤以演出现代戏闻名。代表剧目有《忠王李秀成》、《戚继光斩子》、《红楼梦》、《三曹父子》、《枣林湾》等。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成立于1938年,前身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设秦腔团、青年团、眉户碗碗腔团、小梅花秦腔团及艺术研究中心、演员演奏员培训基地等。创作演出了《血泪仇》、《梁秋燕》、《千古一帝》、《杜甫》、青春版《杨门女将》等剧目。《迟开的玫瑰》囊括了国家戏剧全部奖项,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荣获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站得更高”奖。多次赴海外交流演出,为戏曲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安秦腔剧院    2006年3月在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挂牌成立,系西安市重点院团,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下属事业单位。由原西安易俗社、西安市秦腔一团、西安市秦腔二团(西安青年艺术团)、西安市五一剧团合并组建,下设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两个分支机构。剧院成立后,对《火焰驹》、《三滴血》等剧目进行了提高加工,并恢复排演了一批本戏及数十个折子戏。2007年6月8日,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甘肃省兰州市秦腔剧团    1958年成立。历任团长有李寿亭、靖正恭等,下设团务会、艺委会、行政科、戏剧科及演员队、乐队。上演剧目《赵氏孤儿》、《生死牌》、《薛刚反唐》、《启箭》、《拆书》、《祭灵》等。编创剧目五十余部,并培养了百余名演职人员。秦腔为最受甘肃人民欢迎的大剧种,目前除该团及甘肃省秦腔剧团外,全省各地、州、市、县均有专业秦剧团,如武威地区秦剧团、张掖市七一秦剧团、天水麦积秦剧团、平凉青年秦剧团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    1958年成立,前身是由 “觉民学社”、“庚辰俱乐部”在建国后合并而成的“银川剧院”。建团以来创作演出了大中小型秦腔、眉户剧50余本,整理演出了秦腔传统戏50余本,培养了编导、演员、演奏员、舞美等艺术人员二百余名。演出剧目曾获国家级和西北地区、自治区各种奖项。全自治区现有银川市秦剧团、固原秦腔剧团等各级专业秦腔剧团二十个,从业人员两千余名,还有业余秦腔演出团体十个,遍布宁夏山川。

      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    1949年8月成立,前身为解放军一军三师文工团,随军解放青海进入西宁,后交于地方政府。创作演出剧目有《秦宫遗恨》、《寇准罢宴》等80余部。2007年12月与西宁市豫剧团合并,成立西宁市戏剧团。在秦腔传入青海后的200余年里,还出现了遍布全省的业余秦剧团,如大通县鲍家寨业余秦剧团、互助县魏家堡业余秦剧团、平安县三合乡业余秦剧团、湟中县田家寨乡什张家村业余秦腔剧团等,在民间十分活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1958年由原新中剧院更名,为新疆最早的秦腔团体,由汉、维、回、蒙、满、塔塔尔、俄罗斯等多民族人员组成。行当齐全,阵容强大。先后创作、移植、排演传统戏、现代戏剧目500部,长期扎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厂矿农牧区为各族人民演出,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多次参加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文艺调演并获奖。自治区内还有猛进剧团、哈密市秦腔剧团、伊宁市秦剧院、哈密县易俗剧社等数十个班社。

      西藏秦剧团    成立于1954年。原为解放军18军独立支队文工队,1949年进藏时秦腔队仅10余人。后数次招收学员,1961年组建二团,1963年两团合并,演职人员140余人。演出剧目有110多个,其中现代戏33个,新编历史剧3个,传统戏74个,新创剧目《血的控诉》、《逛拉萨》、《凯旋图》等7本。演出形式及内容上有两大特色,其一是同时以陕西话和普通话进行演出,其二是武戏占有很大比例。“文革”中被迫解散。

      秦腔在台湾    秦腔在台湾彰化县陕西村已有数百年历史,也是1949年去台陕西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组建有“中北部地区旅台陕人秦腔研究社”、“中部地区秦腔研究社”等。1961年经台湾省政府批准,创办“秦腔业余研究社”,后又相继成立“秦腔戏剧学会”和“大西北秦腔剧团”,《二进宫》、《杀庙》、《柜中缘》、《白蛇传》等均为常演剧目。演出腔圆音纯,广受赞赏。现秦腔自乐班已遍及台湾,并创办有会刊《秦腔自乐班通讯》。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