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戏迷眼中的李梅
时间: 2010-07-30          点击量: 3913

初遇李梅——台上一枝梅,座下千行泪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娃,却和不少西安“80后”一样,曾对大西北的戏曲瑰宝秦腔缺乏了解,甚至因为慑于秦腔的“震天动地一声吼”对它敬而远之。大一入学不久,正值《迟开的玫瑰》在新城剧院举行公演,系里组织我们集体观看了演出。那是我这个西安娃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一起,第一次完整地观看一部陕西地方剧,也是第一次被乔雪梅这个感人至深的角色所打动并记住了她的扮演者李梅。尽管并不懂得如何欣赏戏曲艺术,也不清楚剧目的深刻内涵,但李梅老师的演出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她满含深情的演唱、饱含热泪的眼神,还有用真情凝结的似慈母博爱的强大气场,把乔雪梅这个为亲情舍弃梦想勇挑重担的大姐形象塑造的真实生动。不少同学都在台下暗自落泪,为乔雪梅的苦难坚守和大爱无疆,也为李梅的真情诠释和深情演绎。的确,没有李梅深入生活的真切体验,没有她立足艺术的精心创作,这样的形象是难以感化人心的。在我看来,无论是绚丽的舞台之上,还是平凡的生活之中,是乔雪梅也是李梅,就是她那么一枝梅凌寒怒放,坚韧而挺拔;暗香馥郁,高洁而优雅。这大概也正是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是李梅老师这样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的魅力所在,通过她的艺术创作与表演讲述人间真情,无论是老人、小孩,有知识的、没文化的,甚至像我这样的戏盲,都能通过艺术表演察世间冷暖,品人生百味,更能参悟智慧、领会真理,学做事、学做人。
      又见李梅——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
      前不久,李梅老师主演的《大树西迁》被搬上舞台,连续十多天的演出在交大师生中获得了热烈的反响。我有幸两次前往观看演出,每一次都被李梅老师的表演深深地震撼。《大树西迁》的故事以交大西迁为背景,以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五十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为主线,谱写了一曲壮怀激烈的时代赞歌。这一剧目对交大师生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和不平凡的意义,即源于寻根溯源的渴望与尊师爱校的亲情。李梅老师是交大中文系的特聘教师,她同样作为一个交大人,是很能切身感受交大人这份炽热的情感的。也正是因为她以交大人演交大人的全身心投入和真情流露才使得孟冰茜这一形象鲜活、丰满,好像并不是一个戏剧人物,而是真实的生活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徜徉于我们俊朗的梧桐树下的那个身影孟老师。正如她自己所言“观众需要我们的是这个人物,不是我们自己,所以要去体会戏,要去揣摩戏、要走到戏里去,才是演员演戏的开始……”(摘自李梅博客)。时隔三年,又见李梅。昔日台上一枝梅的乔雪梅如今已经长成了依偎在梧桐树旁一株挺立的梅树孟冰茜,从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超越到成就祖国重托、民族事业,李梅同她所饰演的角色乔雪梅、孟冰茜一样实现着从个人演艺事业的突破到作为民族为时代而歌的先锋的飞越。李梅是一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是一名秦腔教育家,是一名秦腔研究者,她更是一株梅树,深深地扎根秦腔舞台。和孟老师一样,“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李老师的事业在秦腔舞台上,她的爱在秦腔舞台上,她的家也在秦腔舞台上。
      感受李梅——情真、情切、情挚
      从大一进校时对秦腔艺术的一无所知到大四时观看《大树西迁》被秦腔艺术的魅力所折服,从某种角度上说我是在李梅老师的引领下逐渐亲近秦腔并因为她对秦腔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份探知欲,我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定为秦腔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源于这一契机,我在网上查阅秦腔艺术的基本知识也搜索着关于李梅老师的信息。偶然的一天,我走进了李梅老师名为“明月前身”的博客,一口气读完了她所有的文章并一一翻看她的照片,我不能抑制地再一次被李梅老师深深地打动。是因为她绚丽的文采,是因为她漂亮的戏服造型,是因为她宁静的眼神和无瑕的笑容,更是因为我从她的文字、她的服饰、她的眼神和笑容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意,是她对秦腔、对中国戏曲的情真、情切与情挚。情真,是她对秦腔的无比爱恋;情切,是她对当下秦腔身陷发展窘境的焦虑和担忧;情挚,是她作为一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研究者对发扬传承秦腔的执著担当。这一切一切的“情”意融化在她的每一篇文章中,每一句与戏迷的对话里,散发着幽远杳渺的清香,醉人、感人、动人。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之时,李梅作为一个戏曲人为她的“母亲”写下了这样一首歌:
        戏曲人是奔波着的夸父
        戏曲人像黑夜里的孔明灯
        戏比天大
        是戏曲人的赤胆忠魂
        我是戏曲人
        您是戏曲人的母亲
        我们愿跟随着您
        共老共生……
      她视戏曲大于天,也不止一次的在其它文章中把戏曲定格为她生命的高度,这样的赤子之情是一个戏曲人对戏曲艺术像爱戴生命一样的爱恋,像守护生命一样的忠诚。作为一个深爱着事业的秦腔人,她心忧秦腔的发展滞后缓慢,焦虑,寝食难安,尤其是在参加了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的节目活动之后,她用“生命的困惑”来形容自己对秦腔的未来的担忧。李梅用数以千计的文字写下自己参考其他地方剧种发展成功经验的思考和心得,汇集成《关于秦腔的思考(一)(二)》两篇文章。其中对秦腔发展提出了许多十分中肯的问题,也对时下秦腔的弊病进行毫不留情、一针见血的批评,她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对秦腔的发展变革提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并热情的颂扬戏曲革新,积极地号召戏迷为古老秦腔的创新集思广益。李梅把戏迷当朋友,利用博客网络这一良好平台与戏迷谈戏论戏品戏评戏,了解戏迷爱听的,知道戏迷爱看的,采纳戏迷好的建议,耐心解答戏迷的问题,好个李梅“老师”,在舞台上演故事论人生,在网络上讲智慧说道理。她写下了不少排演侧记,记录下她所塑造的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和作品,《鬼怨》和李慧娘、《迟开的玫瑰》和乔雪梅、《大树西迁》和孟冰茜。李梅用深入肌理的思考、鞭辟入里的分析、不断反复的尝试、精心细致的刻画和独具匠心的创作实践着自己对人物塑造的理解,成就着观众对戏曲艺术的需要。她把排演李慧娘和乔雪梅时的思考心得一一记录,与戏迷探讨人物细节处理的成功与疏漏,探讨对剧目内涵主题的把握;她把排演孟冰茜时的感动真情流淌,与戏迷分享自己的收益与感悟,分享自己精神的愉悦与升腾。读完她的文字,我真切的感受着:如果不是情,李梅不会将秦腔视作生命;如果不是情,李梅不会为秦腔殚精竭虑;如果不是情,李梅不会为秦腔诉说千言万语,共话发展前景,勇闯进步之路。
      她真诚的说道,感谢戏迷对她的一路扶持、一路关怀,因为对秦腔的爱因为有了同行的人,“这份惺惺相惜的感觉,在深夜的时候就温暖着我的心灵,像是一曲高昂的大秦腔,沸腾着我的热血,又像是一曲悠扬的眉户小调,委婉着我的神往,更是那灵动的碗碗腔,九曲十八弯的引领着我奔向那神圣的殿堂……”
      真诚的祝愿李梅老师在秦腔的艺术殿堂里步履坚定,通途坦坦。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