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杨金凤先生,不仅是最早的秦腔坤伶之一,也是目前硕果仅存的秦腔旦角老前辈,被人们称为“秦腔寿星”。杨先生1923年出生于宁夏银川市,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却依然步履矫健,精神矍铄。当问及养生之道,她却摇头说没有什么特意的,要说有,也是和职业特点有关,是一些从艺路上养成的习惯罢了。
一、漫漫从艺路
杨先生祖籍陕西武功,父亲因家境贫寒,为谋生计携家出走宁夏。她天资聪颖,自幼受其兄杨金民(艺名“十二红”)影响,十岁即登台演出,不仅演得惟妙惟肖,而且破了历来秦腔无女角色的禁区。说起她的第一次登台,还颇为有趣。有一天,家里人都外出干活,十岁的她被独自锁在家中,年幼的她一边做零活,一边唱着那些听来的戏文,忽而男声,忽而女声,童音清脆悦耳,街坊邻居闻声而来,在屋外围观,恰逢县长路过,得知是“十二红”的妹子在唱戏,又唱得这么好听,便让她在几天后的一个活动中演戏,于是便有了她的第一个开门戏——《柜中缘》。
之后,先生随其兄入丁振华戏班,师从吕少亭(艺名“金叶子”)、寇银川(艺名“大嘴旦”)等人学艺。凭着过人的天赋以及后天的勤奋刻苦,12岁即崭露头角,人称“小十二红妹子”。满师后到处搭班演出,先后入张云亭、田德年、金中杜、康正堂等艺人班社,并在大量的演出实践中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艺术水平,她演出的《白玉楼》、《白玉瑱》、《五典坡》、《春秋配》、《杀狗》等剧目广受群众欢迎。1941年,风华正茂的杨金凤经人引见来到兰州发展,与名小生靖正恭合演的《白玉楼》一炮而红,轰动金城,她秀美的扮相,甜润的嗓音,细腻的表演获得了兰州百姓的认可,赠以“兰州红”的美誉。
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京举行,杨先生参加了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组织的演出团,并荣获了三等奖。她所饰演的《一家人》中的冯大妈、《走雪》中的曹玉莲和《三对面》中的秦香莲,涵盖了老旦、闺门旦、青衣三个不同的行当,而三个不同的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惟妙惟肖,精彩动人。也正是在这次演出中,老院长马健翎慧眼识英才,向她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杨先生被我院浓郁的艺术氛围所吸引,立即欣然接受。而当时兰州她所在的剧团并不愿意就此失去如此出色的演员,不得已之下,她只好放弃所有,两手空空地偷偷跑到火车站。就这样,她从宁夏到甘肃,又从甘肃回到了自己的故里,与名艺人田德年、刘易平一起正式调入我院,开始了新的艺术之路。在我院,她先后在传统戏《铡美案》、《游西湖》、《安安送米》、《窦娥冤》和现代戏《两颗铃》、《血泪仇》等一批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典型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荣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随戏曲演出团晋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杨先生阅历资深,舞台经验丰富,更是秦腔界不可多得的全面手,老旦、花旦、丑旦、闺门旦、小旦、彩旦、青衣皆能驾轻就熟,令人叹服。她的《杀狗》、《卖酒》两出戏享誉秦坛,至今无人能及。在表演风格上,先生又吸收了陕、甘两路秦腔的特色,是秦腔旦行由乾旦转为坤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表演艺术对我院旦行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郝彩凤、马友仙、段林菊等名演员都曾得其教诲。
先生退休之后,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陕西电视台录制了《杨金凤舞台艺术》资料片;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录制了秦腔旦角表演艺术教学片;为甘肃省振兴秦腔学会录制了《杀狗》等等。不仅如此,87岁高龄的她,仍然经常去剧场看戏,有时甚至自己买票。对前来求教者,哪怕只是一个动作,也会悉心指导。可以说,先生对秦腔的热爱,已经渗入骨髓。七十余年的粉墨春秋,不单单是她的艺术之路,更是她的人生之路。
二、无意的养生路
谈及这位“秦腔寿星”的养生之道时,她却摇摇头,表示自己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并没有刻意地去养生,像眼下流行的饮食少油少盐、锻炼身体等概念,杨先生都没有刻意追求。先生的女儿还说母亲做饭喜欢多放油,特别好吃。可以说,杨先生只是在自己从艺的道路上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也正是这些习惯,无意中成就了她的养生路。
吃饭不能过饱,健康长寿七分饱,这是现在几乎人人都知道的道理,然而对于先生来讲,却并不是她悟出来的,而是职业习惯养成的。现在我们的剧场很近,几分钟就能走过去,而以前演戏是在西大街剧场,要提前过去,所以吃饭也相对较早,先生就从来不吃饱,半饱而已。一是所谓的“饿戏”,我们都知道,吃得太多就容易产生饱胀、嗳气等症状,致使嗓音无法正常发挥,因此“饿戏”是很重要的。二是作为女演员,尤其是旦角演员,身材体型要保持很好,不能太胖,因此先生直到现在,依然是宁愿剩下,也不多吃一口。演了几十年戏,养成习惯后就很难改变了。也正是因为这个习惯,先生虽然抽了一辈子烟,喝了一辈子茶,却从来不贪食。以前经常有人请吃饭,不管菜式多么丰富,先生只是每样吃一口,很有节制。
先生虽十岁即登台演出,却不像现在科班出身的演员,有着正规的课程,从基本功一点一滴地练起。从前的戏班子是不养闲人的,班主希望人人都能登台赚钱,因此都是以演戏为主,边演边学。先生刻苦好学,演出之余经常自己琢磨,自行练功,脚下的功夫是非常干净利落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先生的功夫却是几十年的辛苦铸就的。先生如今已是87岁高龄,却依然步履矫健,每天早上都要出去散散步,这大概也得益于多年的练功生活。
而最重要的,便是先生有着良好的心态。先生十岁家中唱戏引来众人围观,后被县长钦点参加演出,在这之前,她没有接受任何的学习,家人都为她担心,她却安慰大家说不要担心,初登舞台的她也不见丝毫的怯意。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从兰州到西安,亦是放弃了自己的所有行头,只是为了心中参加革命的信念。如今,她的许多后辈都戴着诸多的“专家”称号,对此先生也只是由衷地欣慰。不仅仅是事业上,生活中亦是如此,就连打牌也是赢了高高兴兴,输了什么都不多说。乐观豁达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第一要素,而先生却是天性如此,天生的平和淡然,才有了今日的“秦腔寿星”。
先生从艰难的岁月一路走来,凭着先天的聪慧与后天的努力,终成为一代艺术大家。她对事业的热情与执着,在生活中的恬淡与豁达,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印象和诸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