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杰出的戏剧家黄俊耀
时间: 2009-03-16          点击量: 7131
杰出的戏剧家黄俊耀 王 强 在延安窑洞闯出来的戏剧家黄俊耀,是陕西土生土长的戏曲艺术家。他1917年出生于澄城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爱戏入迷,对秦腔、眉户情有独钟,逢戏必看。少年时代,因生活所迫,住姐夫党升云(戏班主)家,总跟着姐夫去自乐班听戏,常此熏陶,学会了许多眉户曲调,戏曲艺术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清贫艰难的生活,增强了他对旧社会的愤恨,在他心目中也埋下了革命的火种。1932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7年参加革命,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在中学读书时,他就学会了拉秦腔板胡、吹笛子,并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编写出秦腔戏《血战卢沟桥》。戏里写了一位叫吉兴文的战斗英雄,一身浩气,英勇机智地杀出日本鬼子的重围,胜利地与红军会合。同学和乡亲们看了演出,赞声不绝,并受到很大的鼓舞。他在平津学生演剧队工作期间,充满激情,以秦腔传统戏《三回头》的框架,编写出《抗战三回头》。由于这个戏观众非常熟悉喜爱,且编演的故事生动感人,受到观众的特别欢迎。 1939年他辗转从青训班调到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演员,从此步入戏曲专业化的征途。他倍加勤奋苦练,并得到眉户名人李卜的赐教,一个接一个地在新排秦腔、眉户戏《中国魂》、《桃花村》、《两亲家》、《十二把镰刀》、《抓破脸》、《血泪仇》、《崔福才转变》、《赵富贵自新》、《吴牛回家》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很快成为民众剧团的台柱子。特别是在1944年成功地扮演眉户现代戏《大家喜欢》中王三宝的角色,在陕甘宁边区名噪一时,被群众誉为“活二流子”。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荣获二等奖;1949年他有幸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布达佩斯及莫斯科演出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并在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表演二等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曾排了好多戏,这为他的剧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当地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 在民众剧团的排练演出中,黄俊耀熟悉了舞台,积累了实践经验,并经常接近群众,在感情上与群众建立起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也深刻地感受到戏曲艺术对群众振奋鼓舞的作用,这对于他后来的剧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边区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激励着他强烈的创作欲望,毅然开始了执笔伏案进行剧作的艰难历程。开始时,总是力不从心,但他并未气馁,有一股“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信心。他编写的《神神打架》、《三妯娌》终于取得成功,得到当时文协主席柯仲平与戏剧家马健翎的赏识。前者是揭露和嘲讽两个神汉为了在病人家里骗钱,一个装作“关圣帝君”,说病人他能治好;一个诡称“齐天大圣”,也说病人他能治好。于是两个巫神因为利害冲突各不相让,便打了起来,并都扬言要以神术压倒对方。最后“齐天大圣”把“关圣帝君”打得现了原形,闹出一场笑话;后者是写边区规劝一家妯娌三个要讲卫生的喜剧。两出戏情节生动、语言诙谐、妙趣横生,演出后收到很好的效果。从此,他以旺盛的精力手不辍笔,改编了秦腔历史剧《潞安州》,和钟纪明合作创作出秦腔现代戏《官逼民反》及《阎王寨》等戏,受到群众的欢迎喜爱,成为民众剧团经常上演的剧目。 1946年,由于工作的需要,他被调到陇东剧团担任领导工作。蒋介石破坏了停战协定,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为动员红军和边区人民粉碎蒋介石的阴谋,保卫边区,保卫毛主席,黄俊耀一鼓作气,彻夜构思写作,他写一场,剧团赶排一场,第二天拂晓,剧本写成,命名《再上前线》,他一夜实在疲劳,跌倒就睡。他的戏为群众红红火火的演出了,得到强烈的反响。此剧写的是边区一位老红军因战斗负了重伤,回乡养伤并参加生产,他和婆姨一心想过安宁日子,却遇国民党反动派丧心病狂的进攻边区,老红军义愤填膺,说服婆姨,毅然返回部队再上前线,决心粉碎反动派对边区的狂妄进犯。这个戏写得有情有理,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演出后,群众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此后,他又在很短时间内写了一出反对妇女缠脚的喜剧《大脚好》,演出中观众无不捧腹大笑,在笑声中她(他)们明白了缠小脚的愚昧,潜移默化地从落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黄俊耀在剧作中,为什么能拈笔而来,一气呵成,这是由于他长期善于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了解各种人物,看的多、听的多、问的多,脑海里蕴藏着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并以写戏为己任。他在写作生涯中,也曾有过多少苦闷与欢乐。有时为了构思一个剧本,将自己“囚”在窖洞里、房间里,苦心孤诣,一心扑在戏中;有时想出了一个满意的故事情节,又会兴奋得手舞足蹈;有时为了几句唱词想不好,连吃饭也会忘记。用他自己的话说:“乐意自找苦吃,只要群众看了戏高兴,就是对我的奖赏”。 新中国成立后,他从延安进入西安,依然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忘记不断地深入生活,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父老乡亲。20世纪50年代他在华县、潼关一带农村工作,后又长期扎根长安贾里村、皇甫村、鱼堡头。他对农村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当地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谁家有了困难,谁家生了孩子,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找他商量,请他出主意。他再忙也要涉足而至,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办喜事。他为群众的喜而喜,为群众的忧而忧,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群众亲切地称他“老黄”。他有名的大型眉户剧《粮食》,就是在贾里村、鱼堡头应运而生的。有时他因工作回单位,再返回生活基地时,大爷、大娘、乡亲们便笑脸相迎:“咱们老黄回来了!”还隔三岔五请他到家里吃粘面、吃面皮,可见他与群众完全打成一片。 黄俊耀辛勤笔耕,先后创作、改编了大小40多出戏(包括合作),有:《抗战三回头》、《鲁进宝的灾难》、《官逼民反》、《阎王寨》、《两支枪》、《再上前线》、《同心卫国》、《反林涛》、《血训图》、《粮食》、《春雨》、《满院桂花香》、《中国魂》、《雷锋》、《两颗铃》、《蟠桃园》等现代戏和《潞安州》、《曲江歌女》、《女巡按》、《白玉瑱》、《游西湖》等传统戏、历史戏。成功地塑造了梁秋燕、苗志诚、陆登、谢瑶环、李亚仙、李慧娘、尚飞琼等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富有田园芳香的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了。早在延安时期,他就萌发了要写一个有关婚姻的戏,甚至人物、故事情节、矛盾纠葛都已打好腹稿,由于忙于演出和其它事情,没能动笔。1951 年秋天,他在华县高塘区贯彻婚姻法工作中,乍到不久,即接到40多个婚姻案件,而且差不多原告都是妇女。他认真地听到她们悲恸地哭诉,常被感动得双目捧泪,深感婚姻问题相关着多少人的生活命运,深感封建买卖婚姻制度虐杀了多少个无辜善良的妇女。被压迫的妇女,为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时刻地刺激着他,使他的感情按捺不住,决心为她们撑腰、伸冤,从而以满腔的激情和责任感创作出众所周知的眉户现代戏《梁秋燕》。这出戏成功了,轰动了,广为流传了!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西安南大街剧场演出,场场满座,一时街谈巷议,成了研究院久演不衰的看家戏。剧中着意刻画的秋燕、春生、梁老大、秋燕妈、梁小成、二嫂子、张菊莲及侯下山等有血有肉、令人可爱、怜惜的人物形象。他在运用形式上,真切、自然,使之合乎人物的心境和生活的情景,具有独到的生活光彩和艺术光彩。 《梁秋燕》之所以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影响,作者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谈话:“……作者自己的情感和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引起强烈的共鸣,也就是说,她爱什么,你也爱什么,她反对什么,你也反对什么。当她愉快地谈着爱情,幻想着幸福未来的时候,你也和她一样的愉快。当她愤怒、痛苦、受屈的时候,你也情不自禁地替她流泪难过。一句话,故事情节,应当由事件本身的发展支配它,主观臆造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一定是不能感动人的。”这也是他赋予《梁秋燕》艺术魅力的密诀所在吧! 《女巡按》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碗碗腔传统戏《万福莲》改编的,也是他比较满意的一出戏。原本尽管有结构严谨、情节曲折、人物刻画细腻等特点,但其主题思想是反武则天的,带有浓重的女人是“祸水”的情节。其改编本,突出了女主人公谢瑶环及袁华等义士反抗武三思等权贵的主题思想。他着意保留了原本的精华,增强了全剧的喜剧色彩,并具有深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黑暗专制的思想意义。后来,田汉将此剧重新改编为《谢瑶环》,作为悲剧处理,增强了历史深度,但《女巡按》亦有其独立的价值。 黄俊耀的剧本生活气息浑厚,地方色彩强烈,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唱词的韵律富有音乐性,语言生动,情节感人,结构周密严谨,表现手法多样,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艺术风格。他认为,一个戏曲剧本诞生后,是否有生命力,除了有比较好的主题思想,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外,还在于艺术性、娱乐性的强弱和是否戏曲化,也就是说,作者要按照戏曲艺术的规律去进行创作,让观众在美感陶冶中若有所得。中国戏曲宝库实在太丰富了,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也是值得不断深入学习研究的。 惋惜的是,正当他创作旺盛之际,一场“文革”迫使他遭到残酷迫害,连同他的忧伤一起,被罗织罪名,并以“柯、马、黄反党集团”(指柯仲平、马健翎、黄俊耀)强加其身,而被迫搁笔。十年沉冤,肝胆欲裂。噩梦过后,阴霾被驱散,他无怨无悔,对党一片忠诚,发自肺腑地说道:“瑰丽多彩的火热生活哺育了我,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要拿起手中的笔努力写戏,我要用戏曲艺术表达我对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表达我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他欣然写出了历史剧《解忧公主》和现代戏《黄龙啸》。 黄俊耀投身革命60多个春秋,生活简朴、襟怀坦白、德高望重。历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陕西分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理事等职务。不幸的是他长期积劳成疾,于2001年10月8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4岁。一颗闪亮的明星陨落了,留给人们的是深切怀念与感叹。他对戏曲艺术事业卓有贡献的一生,在秦腔、眉户戏曲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他的历史功绩将永留后世。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