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戏曲时讯
2025-05-16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22日-23日秦腔《花烛恨》即将上演
2025-05-16
八面锦旗映丹心 一纸长信诉深情——八家单位致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共谱军民鱼水新篇
2025-05-14
我院离退办联合西安爱尔眼科医院开展眼科义诊活动
2025-05-11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12日-13日秦腔《卷席筒》即将上演
首页
>
戏曲漫谈
>
名家评论
“院训”是我们行为的准则
时间: 2009-03-12
点击量: 5261
“院训”是我们行为的准则 邵 东 在剧院西墙上,镌刻着“尊师、厚德、善行、感恩、勤奋、敬业、和合、创新”十六个银色大字,这,就是我们的“院训”。每当我踏进剧院大门,准备到排练楼上班时,它就醒目地映在我的眼内,常常使我震撼,而且久久难以平静。细细品味,十六个大字的“院训”内容广泛,寓意深刻,是指令,是标尺,也是准则。它时刻提醒我们自身责任重大,时时鞭策我们依照这个标尺和准则处事、做人。 (一) “知识就是力量”,有了知识,才会有本领搞好工作,推动社会前进,而知识从何而来?主要是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传授。一个人的成长,从无知到有知,从小学到大学,以至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都是在老师的教导培养下,逐步成才的。“尊师、感恩”是人生一大美德,懂得“尊师、感恩”的人,才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无知、愚昧、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厚德的人。 我们戏曲研究院是西北学习戏曲的最高学府,无疑,我们的知识,特别对于年轻一代的演员、演奏员来说,业务及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除自身学习外,向有知识、有文化、有艺术技能的前辈和老师们学习,对自己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在演艺界,曾流传着这样的话:“一年师傅,两年哥,三年背后拿捶戳”。这是对那些不尊重师长,少才缺德的徒弟们的生动画像。象这样的弟子,还说什么尊师和艺德呢?人们将引以为戒,万勿仿其行径。 应当说,在演艺界,“尊师、厚德、善行、感恩”是主流,在我们研究院,“尊师,厚德、善行、感恩”的风气,代代相传,已蔚然成风。 比如,在我们剧院,众多的演职人员慷慨捐资,为一代秦腔宗师、人民戏剧家马健翎塑造了铜像,以表对他的尊重与怀念。我们的院史陈列室,展出了一批有作为的戏剧家、音乐家的业绩、作品等,以教育人们向前辈学习。这些都是尊师、厚德的具体表现。 但是,在某些单位里,某些个人,对于尊师、厚德认识不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 最近我听到有位老师的一段感慨:“有些年轻演员,为了排一折戏,前来拜我为师,进门来磕头拜师,随后殷勤、孝敬、恭维。等到排练结束,毕业演出以后,路遇如陌生人,绕道而行,连打个招呼都没有,实在叫人寒心。” 人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不知这位学生是否懂得这其中的意义?“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都要学习,就应当始终如一“尊师、厚德”,不应当是“过河拆桥”,搞一时一事的实用主义。 (二) 高大的戏曲艺术殿堂,是用辛勤的劳动建造出来的,丰硕的艺术成果凝结着多少艺术家勤奋的汗水……戏是唱出来的,一日不练唱,嗓音不清亮,一周不练功,腰腿硬绷绷。琴是练出来的,一天不练琴,手指欠灵敏,三天不练琴,弦上音不准。由此可知勤奋学习,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戏曲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强、艺术性高的综合艺术。没有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和作风,很难取得丰硕的艺术成果。一部戏,是由众多艺术家的辛勤劳动,苦心钻研,千百次磨炼中产生的,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是难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仔细观察和了解每位艺术家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无一不是在勤奋敬业的精神世界中度过的。 在庆祝我院七十周年院庆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庆典晚会和老艺术家晚会的乐队演奏工作,三代艺术家的表演令我感动。老艺术家李瑞芳和吴德老师演唱的《杏花村》片段,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无论在刻画人物形象,表演,动作,声腔运用等方面,都体现了艺术家的本色,实属难能可贵。两位前辈都是年逾七十,但在艺术表演方面朝气蓬勃,永葆青春。 在中青年演员中,李娟演唱的《迟开的玫瑰》片段,张蓓演唱的《梁秋燕》片段,在声腔上都做到了字正腔圆、感情充沛的演唱效果。而李梅演唱的《游西湖》片段和李东桥演唱的《千古一帝》片段,都突出了秦腔音乐的独特风格,既有高亢声调,又有柔美的音韵。不愧为我院中青年演员中的领军人物。 当我们听到委婉、柔和、优雅动听、激情飞扬的唱段,看到他们秀美多姿、神情飞舞的表演时,无不称快叫好。但又有谁知道,这些卓越的艺术成就,是用辛勤的劳动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的支撑而得来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没有辛勤劳动,就很难取得丰硕的艺术成果。“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他(她)们的艺术实践中足以证明这个千真万确的道理。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有分工,有合作,艺术生产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在“和谐”与“合作”的氛围中进行的。 比如在乐队演奏中,声部很多,音乐进行各不相同,有的奏主旋律,有的奏内声部,有的在演奏中旋律变化无穷,而有的声部在演奏一个乐句中只奏一个根音……虽然各个声部演奏着不同的音型,但合在一起则奏出一段和谐的乐音。 一本戏,单靠文学剧本不行,无法在舞台上展现出艺术形象来。因之,还必须有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各个艺术部门的密切配合。而这种配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才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研究、探讨、力求创新,才可以达到出精品的最终目的。 回顾我院七十年的光辉历程,所排演的六百多部好戏,从当年的《十二把镰刀》、《血泪仇》、《穷人恨》、《梁秋燕》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杏花村》、《臂塔圆舞曲》,以及后来的《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等等。总结起来,这些戏无一不是在众多艺术家们勤奋、敬业、谐和、合作的努力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尊师、厚德、善行、感恩、勤奋、敬业、和合、创新,是我们院的传统,是我们院的灵魂,是我们院七十年来保持繁荣,不断走向昌盛的根本。当我们热烈欢庆剧院诞生七十周年的时候,切莫忘记“院训”对我们的教导,认真学习“尊师、厚德、善行、感恩、勤奋、敬业、和合、创新”十六字的训词,力争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文化新人。
杰出的戏剧家黄俊耀
《大秦将军》——一部厚重深邃的英雄史诗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