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戏曲时讯
2025-05-16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22日-23日秦腔《花烛恨》即将上演
2025-05-16
八面锦旗映丹心 一纸长信诉深情——八家单位致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共谱军民鱼水新篇
2025-05-14
我院离退办联合西安爱尔眼科医院开展眼科义诊活动
2025-05-11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12日-13日秦腔《卷席筒》即将上演
首页
>
戏曲漫谈
>
名家评论
努力让我们的艺术创造成为有价值的文化记忆
时间: 2009-03-31
点击量: 5199
努力让我们的艺术创造成为有价值的文化记忆 ——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 陈 彦 尊敬的马中平主席,尊敬的胡悦常委,尊敬的景俊海副省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今天迎来了建院七十周年华诞。首先,我代表全院干部职工,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经过七十年风雨洗礼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如今已是大树参天,枝繁叶茂,充满了勃勃生机。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不禁要深切地缅怀柯仲平、马健翎、黄俊耀等老一代艺术家和管理家,他们以一种文化拓荒者、建设者的心态,以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艺术事业锲而不舍的信念,始终坚持文化浇注,坚持理想引领,坚持革新创造,从而开创了我院的艺术道路,奠定了我院的宏伟基业,为秦腔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更不会忘记,在我院为民族戏曲事业奋力攀登的路途中,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热切关怀;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等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新闻媒体、兄弟院团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和殷殷厚爱。在这里,我代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向大家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还要感谢的是一直鼎力支持我们的观众朋友。热情而忠实的观众群体,是民族戏曲的生存理由,是戏曲人才成长的深厚土壤,更是我们奋力攀登的坚强基石。 在我院七十年历程中,记载着几代誉满三秦的艺术大家,铭刻着数千位敬业勤奋、努力进取的干部职工,他们为秦腔事业的发展和我院的艺术建设付出了心血、智慧和精力;我们忘不了为我院创建、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届领导、前辈和曾经在我院工作过的各位同道,并将永远铭记住你们的业绩! 1938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创立于革命圣地延安。七十年里,我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这七十年,是我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七十年;是尽心尽职、全心全意投入党的文艺事业的七十年;是坚守戏曲、不懈攀登的七十年;也是发扬优良传统,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的七十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成立到现在,始终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民众剧团成立之初,不仅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引领,而且还得到过他们具体的物质支持。毛泽东曾经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大洋送给剧团,周恩来、李富春等领导人也曾为剧团的运转慷慨解囊。彭德怀、贺龙将战场缴获的日本军刀、呢子大衣等送给剧团做演出道具。在各方呵护下,剧团迅速发展壮大,用戏曲这门艺术,在陕甘宁边区和更大范围内,开辟了抗日对敌斗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特殊战场,创作演出了《血泪仇》、《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中国魂》、《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保卫和平》、《穷人恨》等大量优秀作品,进行了革命文艺的实践并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成为那个年代最时尚最耀眼的文艺星座。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民众剧团荣获“文艺工作特等模范”的褒奖,团长马健翎荣获“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毛泽东主席说:“秦腔对革命是有功的。”大量史实证明,“民众剧团的艺术实践,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素材。” 由于有着这样不同凡响的历史,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诞生至今70年的历程中,始终自觉地置身于时代进步、文化发展的前列。新中国成立后,民众剧团整体建制移师西安,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迅速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艺术生产体系,培养、延揽了一大批文艺人才,演出队伍日益齐整,实力更加壮大,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改编传统戏《梁秋燕》、《鹰山春雷》、《粮食》、《两颗铃》、《雷锋》、《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等优秀剧目,参加了一系列国内重大文化活动。1958年,于建国十周年之际,组成两个分团,参加了号称“三大秦班”的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毅、陈云、彭真、李先念、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得到了文艺界专家学者及首都观众的广泛好评,誉满京华,随后又巡回江南十三省(市)演出,蜚声南国。这一时期,剧院在剧目创作、音乐改革、传统剧目挖掘等艺术建设工程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体艺术水平有了极大提升,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时期以来,经历了十年浩劫、十年蹉跎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崭新的姿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焕发出了巨大的创造激情。艺术家们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注生活热点焦点,一些融会秦腔传统精华,凝练剧种创新成就,彰显社会核心价值,张扬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新编历史戏《千古一帝》、《杨贵妃》、《泣血无字碑》、《太尉杨震》、《凤鸣岐山》、《雀台歌女》、《杜甫》,改编传统剧《西湖遗恨》、《杨七娘》、《杨门女将》和移植外国剧《真的•真的》等剧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全国现代戏创作演出的重镇,研究院七十年如一日,坚持以现代戏形式表现现实生活,参与社会发展进程。从延安时期我国现代戏开山之作的《穷人恨》、《血泪仇》到建国初期的《梁秋燕》,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杏花村》、《二虎守长安》、《漂来的媳妇》、《九岩风》、《臂塔圆舞曲》、《留下真情》、《陕北婆姨》、《好年好月》、《迟开的玫瑰》等剧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现实题材戏剧创作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历获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艺术节金奖、文化部“文华大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四次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次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在多个国家级重大奖项上实现了陕西戏曲零的突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秦腔艺术的代表,屡次出访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芬兰、伊朗、日本等数十个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演出,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赞誉和广泛好评,为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演出市场,足迹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同时,送戏到厂矿、部队、农村,为广大基层百姓服务,更是我们长期以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70年来,研究院举办了9期演员训练班,自己培养了千余名艺术人才,并以求贤若渴、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运用招聘、调入等各种方法,汇聚了大批艺术精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断涌现出备受观众爱戴、在全国颇有影响的艺术家,成为陕西戏曲的人才高地,被誉为“西北秦腔最高学府”。目前,全院共有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7名,是我国拥有“梅花奖”演员最多的艺术团体之一。还有一批延安下来的老干部、老艺术家,其中有14名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同时还拥有一批处在国家舞台艺术创作前沿领地的主创人才。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诞生于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发展于和平建设的火红年代,振兴于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时期。她与中华民族的兴衰休戚与共,与伟大祖国血脉相连,与社会大众相携共进。纵观研究院七十年的创作历程,以及继承、改编、创演的六百多部作品的运行轨迹,“多演戏,演好戏”,始终是管理者和艺术家们的良好愿望与追求。这个团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革新,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且建立了积存深厚的基业。尤其是在创作上,始终与现实共振,同生活对接,努力反映时代的欢乐痛苦,揭示普通人的命运,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层次观众的普遍拥护和赞赏。即使是历史题材创作,也始终注重与时代血脉的接通,在充分尊重历史、“还原旧貌”的同时,深刻发掘它的当下意义,从而使艺术创造工程,每每成为对时代精神构筑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劳动。虽然在不同时期,也产生过一些急功近利、图解政策的浮泛之作,但总体走向是:尊重艺术规律,行进步态稳健,深切大众精神心理,表现生活波澜壮阔。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呈现出了题材占据越来越广泛,人性开掘越来越深邃,精神内蕴愈来愈丰厚的整体推进趋势。多部作品,屡次获得国家舞台艺术重要奖项、甚或最高奖项,就是观众评价体系之外的又一种评价支撑。 我院是中国共产党亲自建造培育的文艺团体,七十年来,一贯重视职工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在这里,曾经成长起数千名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从业大军。近年来,为了加强职工思想道德修养,推进全员整体素质提升,我们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剧院的目标,在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中开展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教育以及青少年法制和安全意识教育等活动,先后举办了数十期学术大讲堂及各类专题知识讲座,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授课。还通过组织有关人员赴各个艺术节观摩学习,选派艺术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大量引进硕士生、本科生和让年轻学员整体进入大学深造等举措,有力地提升了演职人员的从业水平,并在全院营造了讲学习,树正气,谋正事,干实事的良好风气。同时,在后勤保障、环境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上,也托党和政府的盛世洪福,日新月异,渐次壮阔。党的十七大发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确立了文化强省的目标。省委、省政府在2006(7)号文件和2007(2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体现民族、地方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实行事业体制,由政府重点扶持”,这不仅极大鼓舞了全院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而且稳定了队伍,让从业人员充满了创造的激情。相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科学发展观的引领推动,一个“出戏,出人,出效益”的更加辉煌的时代必将到来。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奔突演进,真正使剧院立于不败之地的是始终开拓进取,始终坚持锐意创新的精神品格。一部剧院发展史,其本质是一部创业史,一部创新史,一切继承、传播、再造的过程,都是创业、创新的过程,一旦离开创业、创新,剧院便顿失领军秦腔的风采。许多创新过程,尽管也不时招致善意的批评,但最终都交融、渗透、化合成一种传统和积累,就像一片荆棘走得多了,便成大路了一样,研究院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在创新这条道上,是磨损了许多铁脚板,仍在匆匆往前赶路的。 秦腔是秦人的生命之声,奋进之腔,秦人爱之心切,护之有加,惟其如此,我们才更感到使命的光荣和艰巨。七十年的厚重历史,使我院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化积淀。作为晚辈,我们敬畏前辈的创造,也深感薪火传承的责任重大。我们回报社会,感恩观众,始终想为这个时代多做些事情,并在做事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理想,从而使剧院的艺术生命得以持续延伸。我们要花大气力培植集体审美理想,从而抓好精品生产,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剧目建设,抓好演出市场,推动秦腔的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顽强毅力,遵循艺术规律,始终保持从业者必须具有的守业状态和精神定力,既保持创新的势头,又保持稳健的风格,不激不厉,不骄不躁,不闻风而动,目不旁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我们的创造才可能成为有历史价值意义的文化记忆,也只有这样,才能迎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生命更加雄健博大的明天! 谢谢大家!
老树新花放异彩
七十岁的青春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