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国家一级演员、我省著名表演艺术家段林菊走完了她丰富精彩的艺术人生。21日上午,段林菊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三兆殡仪馆举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秦腔艺术报社、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西安兴正元百货公司和我院人保处、总务处、工会、离退办以及秦腔团、眉碗团、青年团、小梅花秦腔团等单位送来了花圈和挽帐;省剧协主席、我院院长陈彦,省剧协驻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甄亮,省剧协秘书长、党组成员刘淑萍,我院院领导班子成员徐光明、李仲谋、李东桥、李梅、王咸民、董利森和院老领导张宪虎以及段林菊生前友好、同事、学生等数百人参加了今天的告别仪式。
段林菊是深受西北群众喜爱的秦腔艺术家,第六届、第七届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劳动模范,省剧协会员。她1937年出生,1950年从艺,1955年进入陕西我院任演员,曾担任院眉碗团副团长等职。上世纪50年代,她与李应真、马兰鱼、李瑞芳一起,被群众并称为我院的“四大名旦”。
段林菊酷爱戏曲事业,艺术成就斐然。1953年,她在秦腔《刘巧儿》中扮演刘巧儿一举成名,此后相继在秦腔传统戏《法门寺》、《屈原》、《法门寺》、《春秋配》,碗碗腔古典戏《白玉瑱》、《金琬钗》,现代戏《两颗铃》、《爱与恨》、《二虎守长安》等五十余部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她扮相俊美清丽,气质飘逸脱俗,表演细腻逼真,唱腔雅致圆润,被誉为“三栖演员”。尤为人称道的是她在《拾玉镯》中扮演的孙玉姣,通过放鸡、吆鸡、喂鸡、穿针、搓线等一系列动作,以眼传神,形神合一,自然、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古代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1981年,眉户戏曲影片《屠夫状元》发行于全国各地,银幕上,段林菊扮演的党凤英广受好评。在2001年陕西电视台春节晚会上,64岁高龄的段林菊出演《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把一个年轻女子那种含情脉脉、欲语还羞的忐忑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折服。她曾多次荣获各种戏剧大赛的表演奖项,1999年获“陕西省百佳演员”称号。
作为演员,段林菊毕其一生为她热爱的戏曲事业倾注心血,她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涉猎多种知识,持之以恒地学习唐诗宋词,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无论角色大小,她总是积极接受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热情参加演出;为艺术殚精竭虑,苦苦求索,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舞台形象,不断为陕西戏曲人物画廊增光添彩。作为老艺术家,她满腔热情地提携后辈,扶持新人,经常不辞辛苦为青年演员辅导。当她罹患癌症之际,还在为院里小梅花团的小演员孟佳茹手把手地排导她的拿手好戏《拾玉镯》,直到沉疴不起,她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如何将自己一生的艺术积累传授给学生。作为退休干部,她热爱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团体,为研究院的艺术建设尽心尽力。无论担任专家评审委员,抑或参加剧目讨论会,只要事业需要,她召之即来,并认真履行职责,从不推辞。我院《迟开的玫瑰》荣登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榜首时,她由衷地感到欣喜,与丈夫、我院老领导米晞一起写下了“欣闻《迟》剧登金榜,荡气迴肠喜欲狂。人生辉煌有多少,吾辈关情玫瑰香。众志成城创大业,千锤锻造金凤凰。”的诗句。段林菊、米晞合作的回忆录《辉煌与坎坷》,饱含着这一对老艺术家对祖国、对艺术、对生活、对师长、对战友的一腔热爱。在长达数万字的文章中,他们深情地写道:“我们要发扬民众剧团那深深根植于人民中间,满腔热忱为群众服务的光荣传统,力争把自己最精彩、最精心的演出,最大限度地奉献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戏曲舞台,为戏曲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以自己的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
撰稿: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