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
时间: 2006-06-14          点击量: 6561
  (作者:刘文峰)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之深厚、品种之丰富,在世界戏剧文化中是非常罕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我国的戏曲剧种,曾作过三次比较全面的调查。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调查,据1959年9月《戏剧报》第十七期至十九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专号,其中刊登《十年来戏剧事业的巨大发展》的统计资料,全国共有戏曲剧种368个;第二次是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调查资料统计,全国共有317个戏曲剧种;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时的调查,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共计394种。《中国戏曲志》下限至1982年,到现在又过了20个年头。在这20年里,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在提高物质文活水平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亦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变化。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表演艺术出现多元化态势,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盟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戏曲艺术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保存和发展包括戏曲在内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特别是昆曲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如何保护各地各民族的戏曲文化,已成为文化界、新闻界议论的热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的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就是要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为党和政府制定对民族民间戏曲文化遗存的保护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从2002年初到2003年初,我们先后到浙江、陕西、广西、福建、安徽等十几个省的部分地区和山西全省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向十几个省市的戏曲剧团、研究单位发放了100多份调查表,调查涉及到的剧种有100多个,剧团有200多个。通过广泛的调查,对进入新时期以来,各地戏曲剧种剧团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戏曲面临的危机和剧团的困境 1、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 国营戏曲剧团大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和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福利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出台了文艺演出团体差额拨款的政策。以闽南为例,政府给国营剧团的工资,梨园戏、木偶戏、歌舞团是百分之八十,高甲戏、莆仙戏是百分之六十。1998年以来,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险。在职人员的工资仅能发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其余靠演出收入来支付。以仙游县鲤声剧团为例:一年的工资和各项费用需要开支140万元。财政拨款60万元,演出收入30万元,缺口50万元。如此拮据的经济状况,让剧团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的生活条件,专心致志地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目前,闽南国营戏曲剧团的平均工资约700元,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因此,多数演员为生活所迫,从事第二职业,以维持生活。最近,原莆田县莆仙戏一团和二团还陷入更大的困境,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一团的团部被退还给基督教使用,二团的团部也因道路扩建被拆除,两个剧团办公无地点,演职人员住房无着落,排练无场所,又正逢莆田市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后,原来的莆田县改为荔城区,剧团的归属一时未定,更使得演职人员人心浮动。二团还勉强维持演出;一团的队伍已基本溃散,相当一部分艺术骨干为生计只好到民间职业剧团去演出了。由于经费方面的困难,剧团除演出人员外,已无力负担编剧、导演、舞计、音乐设计等艺术创作人员的工资。莆田县莆仙戏一团的编剧郑文金,是一个很有成就的老编剧。剧团无力排演他创作的新戏,他变成了居ill~l的“包袱”,三年没有领到工资,后在莆田市文化局的关怀下,调进市艺术研究所,从事莆仙戏研究,才解决了工资问题。该团的音乐设计陈承恩,已经5年没有领到工资了,靠给民营剧团排戏作曲为生,生活没有保障。南安县高甲戏剧团的原团长张芳颂,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编剧和经营管理人才,他创作的《大汉魂》曾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剧团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艺术表演团体。不料,剧团被个人承包,他成为失业下岗人员,已经3年没有领到工资了。山西临猗眉户剧团是一个以现代戏见长,闻名全国的剧团,因是集体所有制。剧团的一切开支都要靠演出收入,无力排演新戏,该团的~级编剧已经数年领不到工资。山西晋城襄垣秧歌剧团是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成立的剧团。也因是集体所有制,发不出工资。该团有3个在1946年参加工作的乐师,有三年时间领不到退休金,到农贸市场上以贩卖蔬菜为生,后几经向省、市反映,才领到一个月500元的退休金。山西、河南、陕西是戏曲大省,群众爱看戏,戏曲剧种多,但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给剧团的拨款非常少,如山西忻州市级剧团只有百分之二十,县级剧团几乎是分文没有,剧团全靠演出收入维持。经营好的居,Jill还能勉强维持演员的基本生活,经营差的剧团已经解散。县级剧团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剧团已经解散,能维持到现在的,也困难重重。如山西临县晋剧团在晋西是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剧团,有自己的剧场和演员宿舍。近年由于演出市场不景气,县财政无力投入,剧团卖掉了剧场和房产未添置必要的演出设备,勉强维持演出。 2、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 由于剧团经济状况的拮据,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常年下乡演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使得不少演职员难安其业,有的出国去做劳工,有的下海经商或改行做其它工作,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甚至连目前莆仙戏最优秀的旦角演员、第十七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原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团长王少媛都辞去团长职务,欲调离剧团工作。她在谈到她离团的原因时难过地说:“做一个表演艺术家是我从小的理想,后来我抱着对莆仙戏的热爱到艺校学戏,毕业后在老师们的培养下,我成为莆仙戏第一个荣获全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当团长这几年来,为了剧团的建设,我没黑没夜地干,不辞辛苦,绞尽脑汁,但还是不能将剧团带出困境。过去领导和老师教育我们,说演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一个演员,特别是名角,是令人羡慕的。但我们现在和旧社会的戏子一样,为生存常年在草台演出,排演不了新戏,展现不了自己的艺术才华。现在我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能适应长年累月下乡演出,后半辈子生活没有保障,所以不得不离开剧团,另谋生路。”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副团长刘晋苗有同感,她说:“现在剧团的生活很艰难。为了增加演出收入赶台口,从一个台口赶到另一个台口,晚上10点钟也得演出,有时一天顾不上吃一顿饭,但还挣不出基本工资。和我一起毕业到剧团工作的有40多人,因为剧团生活太苦,现在只剩下我和吴国华、张宝平、李秀芸4个人了。我耽心退休以后没有生活保障。”莆田市艺校是培养莆仙戏后备力量的重要阵地,曾经为莆仙戏培养了一批演员和演奏员。过去招生,每年报名者有数千人。家长为了送自己的孩子到艺校学戏,千方百计找关系,走后门。艺校的学生,经常是百里挑一。但目前由于国营剧团要“断奶”的传闻影响和艺校实行每个学生每年四千多元的学费,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生源。学戏历来是一个比较苦的行业,一是学的时间长,学员从娃娃学起,没有五六年时间,难以成才;二是艰苦,起早贪黑,夏练三伏,冬练数九:三是没有人身自由,常挨打受骂。过去学戏的多是穷人家的子弟,不用交学费,管吃、管穿、管住,出科后有一技之长、谋生的手段。解放后,演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戏者大部分仍然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农家子弟。艺校实行高额学费制度后,农家子女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来报名学戏者大大减少。2005年招生,三天只有十几个报名的。厦门市艺校、安溪县艺校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艺校培养不出剧团需要的人才,加上老艺人有的离世,有的退休,已造成人才断层的危机,严重影响了闽南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山西的戏曲教育,晋城市艺校已经连续几年招不到戏曲专业的学生。我们去调研时,正是招生时候,三天仅有几个报名的,成不了一个班,无法开课,只好让学生转其它专业。笔者2004年4月在常州参加现代戏年会时听上海的同志讲,上海戏曲学校也是连续三年招不到学生了。戏曲演员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不仅身材、嗓音要好,还要有艺术的悟性。如果我们所招的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演员呢?戏曲教育的不景气是戏曲危机最深层的爆发,这将会对我国的民族民间戏曲产生深远的、严重的不良后果。 3、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 我国戏曲文化积淀深厚、遗产丰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仅福建一省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15600多种,曲牌100多种,其中莆仙戏剧本达5000多种。这些剧目和曲牌,只有少数整理、编印出来,有一部分收藏在剧团,有相当部分或存放于老艺人的箱子里被虫蛀,或存留在老艺人的脑袋里,或流散在社会上。但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征集、收购,进行妥善保护。一些老艺人掌握的传统剧目和表演技巧也未能复排与传承,随时有因老艺人去世而失传的危险。 还有一些剧种已经消亡或濒临灭绝。如戏曲大省山西,1983年编纂《中国戏曲志》时调查统计,有49个戏曲剧种,20年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山西戏剧研究所联合调查组经过调查统计,目前存活在戏曲舞台上的剧种仅存28个,有21个已经消亡。在消亡的21个剧种中,不乏历史悠久、有文化价值的剧种,如形成于宋金时期,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陕西的赛戏,形成于宋代,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队戏、流传于晋南的锣鼓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的罗戏、卷戏等等。陕西的第二大剧种汉调二簧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古老剧种,而且对京剧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20世纪60年代,汉调二簧的专业剧团还有20多个。文化大革命中,汉调二簧剧种遭到挫折,但时至1982年仍然有6个专业团。改革开放以后,汉调二簧陷入更加严重的危机。由于观众的锐减和经济的困难,剧团纷纷解散。2002年4月我们到安康采访时,仅剩下一个安康汉剧团。而且就是这样一个唯一的汉调二簧剧团,现在仍然处于濒临解散的危机中。再如打城戏是闽南戏曲中很有艺术特色的一个剧种,目前处境非常困难。不仅没有专业剧团,而且有一个能传承打城戏传统艺术的民间职业剧团——泉州市打城戏剧团,也由于观众少,已经连续几年亏损,濒临解体。类似的情况还有汉中地区的汉调桄桄剧种。 4、民间职业剧团过多和演出的随意性对国营剧团的演出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伤害 福建、河南、山西农村戏曲演出市场比较活跃,是民间职业戏曲剧团较多的省份。如泉州市有民间职业剧团168个,莆田县有民间职业剧团99个,每年演出80000多场。这些民间职业剧团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搞的比较好的民间职业剧团,如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河南临颖南街村剧团、河南开封蜂宝豫剧团等,要总结和推广他们立足乡村,为农民服务的经验。但民间职业剧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由于大多数民间职业剧团从艺人员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缺少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创作人才,演出较粗糙,缺少规范。如皇帝出场,没有太监;元帅出场,没有中军;小姐出场,没有丫鬟。有的民营剧团甚至为取得某种剧场效果,很随意地把京剧、黄梅戏和流行歌舞的东西加进莆仙戏等古老剧种中,造成了对传统艺术的破坏。有的民营剧团,为了获得营业执照,抢占演出市场,打着这个剧种的旗号,唱别的剧种,甚至冒充别的剧团。如打城戏,除吴天乙为团长的泉州打城戏剧团坚持演出打城戏外,其他几个打城戏民间职业剧团都在演高甲戏。由于管理上的无序,一些民间职业剧团仗着自己人员少,投资小,成本低的优势,压低戏价,与专业剧团争夺演出市场;还有的以高薪为诱饵来“挖角儿”,把专业剧团的艺术骨干拉走;还有一些人,钻管理上的漏洞,利用社会上的恶势力,做“戏老虎”。他们通过行贿等非法手段,以高价将台口定下,然后以低价转让给剧团,从中牟取暴利,控制演出市场,对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盘剥。莆田有一个“戏老虎”,3年赚了几百万,买了住房和铺面房。由于无法可依,文化管理部门无法对这类“戏老虎”实行有效的打击。经纪人通过贿赂基层干部控制戏曲演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山西晋城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魏广麟在座谈会上说:“为了高额回扣,经记人引进演出质量很差的外地剧团和本地剧团竞争,造成了本地剧团经营困难,戏价走低。现在经营好的剧团,仅能糊口,谈不上发展。要打击不法戏曲经纪人,整顿戏曲演出市场。” 5、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和繁荣祖国的戏曲创作,中国戏剧家协会设立了“梅花奖”,文化部设立了“文华奖”,中宣部设立了“五个一工程奖”,各省也设有相应的奖项,这些评奖确实推动了戏剧创作,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局面。有的得奖剧目,既受到专家的好评,又受到观众的喜爱,久演不衰,如眉户《迟开的玫瑰》、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等,但有不少剧目叫好不叫座。福建戏曲近年来在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剧协“曹禺戏剧奖”以及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全国性会演中连连得奖,如莆仙戏《新亭泪》、《秋风辞》、《状元与乞丐》、《鸭子丑小传》,梨园戏《节妇吟》,高甲戏《凤冠梦》、《玉珠串》等等,这些戏在北京等地演出,受到戏剧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为福建戏剧赢得声誉。但是,这些投资几十万、上百万的获奖剧目,却没有一出能在现在的演出市场上流行的。经我们调查,其原因有三点:一、乡镇戏曲观众的历史文化知识有限,喜欢看他们熟悉的故事、人物,如以“东周列国”、“三国”、“水浒”、“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改编的传统戏,而这些得奖剧目的内容观众不熟悉,吸引不了人;二、乡镇演出往往与民俗结合在一起,如过年过节,为菩萨过生日,为老人祝寿等,观众喜欢看轻松愉快的喜剧,不爱看悲剧;爱看故事性强、场面热闹的连台本戏,不爱看没有完整故事情节、哲理性强的剧目。而这些得奖剧目以悲剧为多,以思辨哲理见长。三、现在的得奖剧目常常以华丽的布景和大的歌舞场面吸引观众,而乡镇的草台舞台设备简陋,根本无法上演这些剧目。 6、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 陕西安康地区经济基础差,安康市仅有的一个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剧场,因没有维修资金,已多年不能使用。而闽南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除在厦门、泉州有少数综合性的文艺演出场所外,县城和乡镇、农村都没有像样的剧场。调查组在福建泉州街道、郊区,晋江农村、莆田市郊区;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乡镇所看到的演出,有少数固定的露天剧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修建的,陈旧狭小:大部分是临时搭建的戏棚,非常简陋,只能上演传统戏、小戏,无法上演新编的大型剧目。新剧目难以在乡镇演出,除了内容上的问题外,舞台简陋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除泉州高甲戏剧团、泉州木偶戏剧团、安溪高甲戏剧团等少数剧团有较好的排练场外,多数剧团没有排练场,或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所建、现已破旧不堪、透风漏雨的排练场,很少有自己的剧场。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晋江市高甲戏剧团虽然地处繁华的市区,但排练场像一个简易的工棚。他们没有自己的剧场,在市区演出要租场,场租贵,得不偿失,只好退出城市演出市场,常年在乡镇演出。戏曲服装和灯光、音响设备是戏曲剧团演出必不可少的装备。剧团在露天舞台上演出,这些设备损耗非常大。 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的建议和措施 1、要把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的自觉性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此,要求全党和各级政府“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她综合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歌舞、文学、音乐、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情感、道德情操、喜怒哀乐以及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她犹如一种血脉,融化和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肌体里,渗透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但是,中国戏曲发展到现在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保护并发展中国戏曲文化不仅是单纯地保护一种文化遗产的工作,而是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不受外来侵害的大事,是摆在全党和各级政府面前迫在眉睫的大事。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本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貌。因此,保护戏曲文化遗产不仅要成为一个口号、一种共识,而且要落实在保护每一个具体的剧种上。 2、根据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给予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为包括戏曲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立法 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存戏曲剧种基本有三种情况,一是具有悠久历史、丰富艺术遗产,有很高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剧种,比如象昆曲、京剧,闽南的梨园戏、莆仙戏、木偶戏,西北地区的秦腔,西南地区的川剧,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作为重点剧种来保护,建立舞台演出、培养人才、搜集整理研究为一体的剧院,使之成为继承和发展本剧种艺术的主要阵地。在经费上要实行全额拨款,所需经费主要由当地从财政上支出,国家和省里要予以重点资助。 二是历史虽然悠久,有一定的艺术特点,但演出剧目不多,观众很少的剧种,如打城戏。这些剧种的内容和演出形式很难被现在的观众接受,被自然淘汰已在所难免。但其中有一些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东西,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尽快拨出专款,将这些剧种有特点的剧目、音乐、表演用现代化的手段记录下来。三是观众较多,演出比较繁荣,处于发展中或新兴的剧种,如闽南的高甲戏、歌仔戏,河南的豫剧,山西的晋剧等,国家和当地政府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他们走进演出市场,经费主要靠演出收入,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但要选择条件较好的院团作为艺术实验和示范单位。这些实验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创作上演精品剧目和进行艺术上探索实验,推广优秀的剧目,为民营剧团起示范作用,完成政府的宣传、慰问演出任务,其经费主要由当地政府拨款。保护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了落到实处,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保护我国各地、各民政的优秀文化遗产立法,使其在人力、财力上得到保障。 3、为进一步激活艺术生产力,应建立新型的剧团管理机制 首先,原来的离退休人员工资由政府足额发放,对在成立新剧团时被分流下来的富余人员,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或一次性买断工龄等办法给予分流解决,让分流人员走得放心和愉快,让剧团轻装上阵,没有后顾之忧。其次,改革剧团内部的分配方式。演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出的黄金时期在20岁到40岁之间。但是,现在实行的职称工资,出现了在舞台上做主演的演员,拿低工资,演不了戏的演员拿高工资的现象,非常不利于调动演员的艺术生产积极性。打破目前以职称为标准领取报酬的分配制度,根据演职人员在具体剧(节)目创作、演出中所承担的任务轻重和所做贡献大小领取报酬,实行多劳多得,将创作和表演水平不同的演职人员的收入拉开档次,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在用人机制上,采取聘任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使剧团演职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保障剧团健康发展。 4、加大对剧场、排练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 现在省城以下城市和乡镇的剧场很少,而且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建筑,多数已经成为危房,不能使用。剧团的办公条件、排练场所、舞台装置、居住环境都非常差,文化设施的陈旧落后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面貌极不相称。因此,各地政府要把剧场建设、解决剧团的办公和排演条件作为落实“三个代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来抓。要做到,每一个国营的剧团都有II己的办公、排练、演出场所,并努力改善演职人员的居住条件。 5、加大戏曲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给戏校、艺校招生优惠政策,减免学生的学杂费 为了使戏曲艺术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应重视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目前,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戏校和艺术学校来承担。因此,加强戏校、艺校建设是戏曲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建议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戏曲是一个投入大,成才率低的特殊行业。在旧社会,戏曲演员主要靠科班培养,艺徒不仅不收学费,而且吃、穿、住等生活费用都是由科班担负的。现在我们虽然不能做到象旧的科班一样,但招生应参照体校培养体育人才的方式,以低收费甚至不收费的方式,吸引生源,择优培养,提高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以达到发展和提高戏曲艺术质量的目的。 6、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管理,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满足人民群众对戏曲的欣赏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都出现了不少民间职业剧团。如2001年,在莆田市登记的民间职业剧团就达114个,演职人员3500人,演出35000场,观众3000万人次。这些民间职业剧团,一方面满足了群众欣赏戏曲的需要,同时也出现了个别剧团无照经营,演员素质不高,剧团长期拖欠演员工资,非法戏霸和“穴头”肆意坑害剧团,侵占并扰乱演出市场等不法行为,加剧了国营剧团的困境,从整体上降低了戏曲艺术的品位。为防止民间职业剧团的盲目发展,推动剧团整体演艺水平的提高,各地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务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229号令)和文化部《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4号令)的精神,制定出对民营剧团管理监督的具体规章制度来,引导和规范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出活动,真正使戏曲艺术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上海昆剧院招生,前几年一直很困难。2004年实行新的政策,比照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将学费由 8000元减至3000元,局面大变。计划招生25名,报名1000多名。此种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7、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尽快抢救和保护戏曲艺术遗产,加大对戏曲理论研究的投入 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现实的一切文化和文明,包括现代资本主义文明,都是建立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的。优秀的民间戏曲艺术是发展现代戏剧事业的基石,而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有关戏曲的资料,特别是民间戏曲的资料是十分不够的。许多珍贵的资料在民间,在老艺人的身上。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就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因此,建议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尽快抢救和保护现有的戏曲遗产。要广泛发动群众,r~ll~、演职人员和老艺人征集、收购演出抄本和音乐资料,或请老艺人口述记录传统剧目和音乐曲牌,或把老艺人的表演II,;I~I;II作成光盘保存下来,并按照档案资料的管理办法,妥善保管,专人负责。要尽快筹建国家戏曲博物馆,搜集有关戏曲的文物资料。责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出版昆曲、京剧等全国性大剧种的文字音像资料,各省的艺术研究所编辑出版有关地方剧种的文字音像资料。在搜集整理戏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加强戏曲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 8、加强戏曲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戏曲观众。 戏曲文化在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国民教育中却没有应有的地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课程中没有有关戏曲的基本知识,只有大学中文系的文学史中才有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一点常识。学校没有开设戏曲课程的要求,学生没有走进剧场的机会,青年一代民族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学校提倡说普通话,现在厦门市的小学生,包括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和中小学老老师不仅不会说闽南话,甚至连听都听不懂。而地方戏是以方言作为唱词和道白的,不用方言,就等于取消了地方戏。连自己的方言都抛弃了,又怎么能欣赏地方戏呢。现在厦门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编写乡土教材,教学生学闽南方言和闽南的民间文艺。这个问题应引起各地的关注,国家和地方要立法,把包括戏曲文化在内的民间艺术内容纳入国民的基础教育中,以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戏曲观众的断代和戏曲文化的危机。 9、建立保护包括戏曲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管理体制 昆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后,对各界影响很大,特别是戏曲界深受鼓舞。现在有许多省市想把本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是联合国每两年申报一次,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一项。所以,能列入联合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只能是极少数。为了全面、系统、有效地抢救和保护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戏曲文化遗产,将民族、民间戏曲遗产的保护法制化,并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范畴,除纳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还应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法规。 中国的戏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戏剧文化中也占有独特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世界经济进入一体化的新时期,作为中华文明中独特的戏曲文化,不仅不应该削弱,而且应该大力扶植。只有发达的经济加独特的精神文明,才能保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久的生机和引力、持久的繁荣和发展。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2006年1期 责任编辑晓耕)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