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县级剧团的问题及对策浅议
时间: 2006-08-17          点击量: 4783
据有关资料,目前全国有县市级艺术表演团体1624个,其中戏曲剧团1470个,县市级院团生存状况十分困难。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浅析 1、演出“五多五少”,即公益的多、商业的少,城里多、农村少,现代歌舞节目多、传统戏剧节目少,本地多、外地少,场次多、收入少。 2、人员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演职员在40岁以上、属于“团带班”,30岁以下、专业艺术学校毕业的很少;剧团人员几乎都是演员,绝大多数只会演传统的戏剧剧目,不会唱歌跳舞,缺乏编剧、导演、营销等经营管理人才;文化水平低,“团带班”的都是小学文化。 3、经费不足,设备陈旧。有的剧团属于财政全额拨款,大多数是差额拨款,财务每年拨的扣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要自己找几十万才能正常运转、才能足额发放工资!演艺设备、服装十分陈旧上,剧场简陋,许多剧团只有一点东拼西凑的、大剧团淘汰的灯光、音响设备。 4、用人机制不活、分配方式不合理。人人都是事业单位干部,人人都端“铁饭碗”,想离开的人走不了,剧团不想要的人又推不走;工资是按演员职称发,而职称又基本上是按工龄评,干得多的甚至是能找钱的人(主要是能演出现代歌舞节目的青年演员)工资低,干得少的甚至无事可做(如戏剧演员、乐员)却工资高;结果是少的不想干、老的没事干,收入都很少、牢骚都很多,没有演出(商业)心里慌(无钱发全额工资)、有点演出又要吵(没有参加演出的得不到补助要吵,演出节目多的演员补助不多也要吵)。 前述4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演出“五多五少”是果,“人员结构不合理”、“经费不足、设备陈旧”和“用人机制不活、分配方式不合理”是因;“人员结构不合理”是果,“用人机制不活、分配方式不合理”是因;“经费不足、设备陈旧”是果,演出的“五多五少”是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用人机制不活、分配方式不合理”,是其他几个方面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对策建议及理由简述 要解决县级剧团生存的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从县级剧团的实际情况看,目前的最佳选择是,在不改变事业单位性质前提下,从改革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加强内部管理三个方面着手: 1、改革用人制度。按“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将工龄达到30年、年龄40岁以上的“团带班”人员全部退休,其余的实行全员聘用制。以签约的方式吸收少量有较强艺术表演特长的年轻演员、营销人员和编导人员(不占事业编制)。 演员职业有其特殊性,“团带班”人员更是如此。县级剧团的演员一般是十几岁参加工作,年龄不大工龄很长,戏剧演员年龄大了可以演出但没有观众(市场)需求;歌舞演员,特别是舞蹈演员30岁以后大多不再适合演出。因此,这些人应该早一点退休,在退休年龄问题上不能与其他事业单位干部一样。 2、改革分配制度。将剧团聘用的原剧团演员的职称工资标准作为档案工资,按政策定期调档、晋级,实行“岗位工资+演出补助+年终效益奖金”的分配方式。 全体人员按岗位确定基本工资,仅占工资总额30—40%。演出演出补助的计发方法,以签约的方式确定人员每一场演出的岗位、角色、工作量,每月或季度按实际演出场次计算、发放。但是,每场商业演出的收入并不搞“分光吃完”,提取一部分作为年终效益奖。效益奖的计发是以平时的考勤、培训、遵章守纪以及工作(演出)绩效为基础。 每一个人聘任一个岗位、每场商业演出的收入并不搞“分光吃完”,既能对人员进行常规的管理,又能保障没有商业演出、没有收入时剧团能够正常运转,还可以提取一部分经费用于创作新节目、聘请编导和营销人员。每一次演出都签约确定岗位、角色,既适应每一场演出的不同需要,又能够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还是适应演出行业实际、科学评价演职员工作的质与量的办法。 3、加强内部管理上,一是规范行政管理,主要是剧目节目的排练、演出的常规管理;二是提高的市场营销能力,增加商业演出场次和收入。 由于剧团领导干部大多是表现突出一些的演员,加之属于“团带班”,文化水平普遍低、管理能力比较弱、管理方法也不多,特别是多年来习惯于上级安排工作,对于科学规范的剧团管理、市场营销等,在心理上“怕”、在策略上“差”、在方法上“拙”,存在很浓的“戏班子”管理痕迹,在营销上仍基本上是等客上门,而不是主动去找客户。(来源: 文化传播网 )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