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家荟萃>菊苑耆宿

李正敏
时间: 2020-05-20          点击量: 7897

李正敏.jpg

    李正敏(1915-1973),秦腔演员。字艺化华,工青衣。12岁入正俗社,受业于高登岳、党甘亭等人。天资不慧,第一次登台演出启蒙戏《审余宽》,几乎忘掉戏词,难以下场,受到师傅严责。从此发奋苦学,很快学会10多出戏,成为社里的台柱子。后又排戏多本,经常演出,有《五典坡》、《玉春堂》、《白蛇传》、《二度梅》等,尤以前三本被人们称为“李氏三部曲”。1935年应上海百代公司之邀灌制《探窑》、《赶坡》、《走雪》、《血泪鸳鸯传》、《断桥》、《黛玉葬花》、《游园》、《二度梅》8张唱片。从此有“秦腔正宗”之誉,名满全国。后脱离正俗社,创立“正艺”社,任社长。演出盛况空前昌隆,观众以“敏腔”誉之,以至成立“敏社”,群起拥戴,称为“敏派”。1948年剧社难以维持,含泪把亲手培育的一班学生让给他人,自己随处搭班。全国解放后,曾任朝邑剧团团长。1952年随西北演出团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先后任演员训练班主任、二团团长。曾参加排演《游西湖》、《赵氏孤儿》等戏,为培养秦腔接班人,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演出的剧目有数十本(折),如《白玉钿》、《河湾洗衣》、《白玉楼》、《白兔记》等,塑造了众多的舞台艺术形象。如《五典坡》的王宝钏已家喻户晓。他在继承秦腔青衣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结合个人嗓音条件,博采众长,创造出独特优美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敏腔”。《探窑》、《河湾洗衣》等戏的唱段,其声腔艺术得到充分展现,把秦腔音乐和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唱腔特点是:情中带悲,悲中有柔,情真意切,刚柔兼备,巧中出戏。早年具有清脆圆润的特点,中年以后,以气势的圆浑、旋律的流畅的声腔的性格化见长。发声方法是真假嗓互用,头音、鼻音、口音共用,浑然一体。运气上主要是用丹田气,随腔换气,有抑有扬;后期逐渐摆脱了“虚字垫腔”的唱法。他善于运用假声演唱彩腔,抑发剧中人物的感情。专家评曰:“歌喉婉转,余音袅袅,回肠荡气,耐人寻味。”他善于和琴师、鼓师合作,达到珠联璧合的境界。1959年进修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班。曾任西安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分会理事。1955年被选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59年被选为是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出席省群英会。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