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继《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后,“西京三部曲”第三部赴沪演出——《西京故事》震撼亮相上海舞台
时间: 2011-11-18          点击量: 5938

  由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剧作家陈彦创作,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领衔主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上月刚刚在重庆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载誉归来,又立刻赴沪参加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1月17、18日与上海观众见面。
      17日晚,是《西京故事》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第一场演出。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希,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文艺评论家、市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毛时安,《文汇报》总编辑徐炯,著名作曲家何占豪等领导、专家来到了剧场,在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刘向阳陪同下,与近千名观众一起观看了《西京故事》。
    《西京故事》问世至今才8个月,可已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昨晚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台上演员凝神投入,激情四射,台下观众掌声热烈,泪水横流,场内思绪交织,情感交融,热浪滚滚,几近沸腾。剧情动人,情感真切,内涵深邃,气势恢弘的《西京故事》以它无可辩驳的优良品质,打动了所有的观众,它的魅力超越了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南北剧种的差异,令四面八方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观众为之倾倒。
      演出结束后,领导们走上舞台,与演员亲切握手,合影留念,并一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言。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希说:“《西京故事》让我感到很震撼。它反映了农民工到城市以后所遇到的家庭矛盾与社会生存矛盾,剧本很好,演得也很好,主题很深刻、很生动、很生活也很现实。作为政府公务员,我看了以后十分感慨,我想我们要共同努力,把我们家园建设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更幸福……”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表示,明天要抓紧时间,让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的艺术、创作人员都来看戏,好好学习。
      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激越、铿锵、深情地说:“今天,是个不眠之夜,咱们剧组给上海送来了这么好一部戏,我向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谢谢你们震撼心灵、感人肺腑、难得一见的精彩表演!祝贺你们!向编剧、导演、演员,向所有艺术家所有演职人员学习!”
      文艺评论家、市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毛时安激动地说:“这台戏从编剧、导演、表演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我国三十年来戏剧创作最重要的收获!是我看过的现实题材当中,让我最受震撼、最受教育、最受感动的戏——我看过的戏已经几千部了。我非常感谢,向你们深深地鞠躬!”
      著名音乐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何占豪从音乐角度谈了自己的感觉,他说:“这个戏故事很让人感动,主题歌是硬汉的气质,很激越,很苍凉,反映了西部人民遇到无论什么困难、艰难都不屈不挠的精神。越到后来,主题歌越有味道,越能发挥作用。音乐、唱腔也挺好,不光是男主角,女儿、儿子等,都演得很好,唱得很好。整个音乐唱腔很有气魄,保持了西部的风格,管弦乐运用的很到位,把剧种中原来表现厚度不够的地方都处理得很好。有些苍凉的地方,管弦乐设计得既符合剧情,又很有风格。打击乐的运用也有特色,把不同角色、不同感情展现的很充分。用戏曲表达现代题材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准,很不容易。”
    《西京故事》与之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先后推出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一起,被业界誉称为“西京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均为著名剧作家陈彦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代表了新时期以来陕西戏曲现代戏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全国戏曲现代戏发展的新水平。前两部已先后荣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多次赢得国家大奖。今年3月刚刚问世的《西京故事》也广受观众喜爱,屡屡走出陕西,已收获无数好评。8月20日,《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及三部戏的编剧陈彦同时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8月21、22日,由光明日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现代戏关注现实,关注大众——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发展暨陈彦作品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北京、陕西和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共8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主办方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西京三部曲”展现了宏大的时代变迁,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在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上均达到了现代戏创作的新高度,是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戏力作。
      上海国际艺术节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已走过十二届辉煌历程。近年来,艺术节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了国内外一流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形式,在海内外文化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国际艺坛极具影响力的著名艺术节之一。与此同时,地处大西北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近年来佳作迭出,也引起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聚焦,诸多精品剧目受邀参加艺术节,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08年,由院小梅花秦腔团演出的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惊艳亮相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荣获“白玉兰表演艺术集体奖”。与 《西京故事》一起被誉为“西京三部曲”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也曾先后登上上海舞台:2004年8月,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主演李梅获第15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2009年11月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演李梅获第20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刘照亮获第20届“上海白玉兰配角奖”。
      至《西京故事》此次参演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西京三部曲”已悉数亮相沪上戏剧舞台,在五光十色的大上海一展黄土地艺术的魅力。  

《西京故事》让上海观众激情燃烧

       18日晚,《西京故事》继续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精彩演出。在市委宣传部主导下,上海文艺创作单位从业人员纷纷前来观摩学习,“上海白玉兰艺术奖”的四十多名评委专家也来到剧场,与千余名各界群众一起,欣赏了这枝诞生于西北黄土地上的奇葩。
      两个多小时演出,那个城中村大杂院在时代进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以及罗天福一家四口和他们身边的各色人等,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剧情没有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西京故事》,用娓娓道来、润物无声的节奏,把观众一步步拉进了自己的规定情景之中。主题歌“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的铿锵旋律,为社会急速变革时期处于迷茫中的人们,展现了一种应有的坚守和执着,唱出了人们心中那份历久弥新的豪情。人们为领衔主演李东桥入木三分的刻画叫好,为他荡气回肠的演唱而鼓掌,满台艺术家激情澎湃的精彩表演,也深深感染了现场观众,仅罗天福教育儿子的一段唱,就赢得了7、8次热烈的掌声。场内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演员与观众互相激励,演出现场变成了一片激情的海洋。演出结束了,演员们久久地谢幕,场内灯光已灭,观众们还不愿离去,无奈场灯又重新开启,演员们将手中的花束掷向观众,现场的狂热气氛被彻底引爆,热情的掌声与欢呼声经久不息。在感人的互动中,《西京故事》剧组与观众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剧作家翁思再说:“这部戏太精彩了,是一难得的充满现实主义情怀的好戏!今天上海的编剧都来看了,让我们很振奋,要向陕西学习。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一些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碰撞很激烈,很多编剧都去写历史题材,不敢碰这些,好像这样就保险了。《西京故事》这样的现代戏,写出了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有这样的人文情怀。从编剧的角度来说,我们学习了很多,首先要学习的就是编剧对老百姓的人性关怀。秦腔是很古老的剧种,这个戏非常古朴,旧中出新,新而有根,与剧种结合得很好,充满西北黄土高原朴实、壮烈的风骨。”一位63岁的上海籍观众佘先生连看两场,非常激动地对记者说:“戏太好了!我完全忘掉了这是个地方剧种,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浓烈的真情实感,都是罕见的!”从陕西《共产党人》杂志社社长位置上退休的田凯祥老人,到上海看望儿子,他满面洋溢着自豪的神情,连连说:“太棒了!太棒了!真为我们陕西骄傲,为秦腔骄傲!”
      19日早晨,上海文联召开了由上海剧协秘书长沈伟民主持的秦腔《西京故事》研讨会。文艺评论家、市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毛时安,白玉兰戏剧奖办公室副主任、一级编剧陈达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上海解放日报资深记者、戏剧评论家端木复,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戏剧》杂志社主编胡晓军,上海越剧院原艺术总监、一级导演胡勖,上海沪剧院原艺术总监、一级编剧余雍和,上海剧协副秘书长姜学贞,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刘觉,上海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沈鸿鑫,文汇报资深记者施雪钧,上海越剧院一级编剧吴兆芬,上海文艺创作中心原副主任邹平,新民晚报记者王剑虹等专家学者出席。专家们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冒着淅沥的小雨,从四面八方赶到了会议地点。他们踊跃发言,畅谈了自己由衷的感想。
      专家们认为,《西京故事》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主题深刻,情节真实,形象鲜活,描写精准、精细、精到,是一部真正能够代表主流意识、代表正确价值观的杰作,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现实主义题材戏剧最重要、最成功的收获,堪称新时期戏剧的里程碑。它既是现实主义力作,又充盈着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艺术表现手法既有现代因素,又有戏曲化程式,是多年来看过的戏中最好的一部戏。专家们特别激赏秦腔表演艺术家李东桥的表演,他们感慨地说,这位领军人物表演淋漓尽致,荡气回肠,唱腔汪洋恣肆,收放自如,难得了!其他演员角色也塑造得极为准确,这个戏能够在这么短时间连续演出120多场,真是一个奇迹!
      专家们激动的表示,极真实、极感人的《西京故事》到上海演出,给了上海戏剧界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教育,让大家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撞击,产生了极大的冲动,要谈感想,两天两夜都谈不完。它给上海戏剧创作送来了很好的经验,一个重要的启迪,对全国现代戏创作是一次有力的推动。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