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剧院动态

《西京故事》唱响黄梅戏的故乡
时间: 2013-08-14          点击量: 3736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等领导到场观看赞不绝口;
•一部戏能在保利联盟剧院上演足以证明其品质的优异;
•微博:“强烈推荐以下五种人观看:官员、农民工、暴发户、成长期的孩子及其父母——必定有大收获大反思!”

 

  8月10日、11日,省戏曲研究院创作演出的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来到了黄梅戏的故乡——安徽省会合肥市,在该市现代化地标性建筑合肥大剧院震撼亮相,连演两场,赢得满堂彩。


                      秦腔首次抵皖 《西京故事》尽现魅力


     “抱歉,百年不遇的大热被你们赶上了。感动,十年不遇的好戏我们没有错过!”
                                                           ——摘自新浪微博


  《西京故事》是第十届安徽艺术节邀请到合肥进行展示演出的。据介绍,每3年一届的安徽省艺术节,是安徽省规格最高、辐射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品牌文化活动。组委会在每届艺术节期间,都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获奖剧目前来安徽,一为丰富艺术节剧目提升艺术节档次,二为本省百姓提供欣赏到我国最前沿艺术、为艺术从业者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由于每届仅邀请一台,选择极为严苛,能来呈现的剧目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诞生于大西北黄土地上的《西京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收到了组委会的邀请。
  8月的合肥,遇上了自2003年以来最热的气候。《西京故事》在合肥时正赶上当地连续40多天高温里最炎热的几天,气温高达39摄氏度。10日傍晚7点30分,大批观众从四面八方涌进剧院,几乎是一眨眼功夫,池座就接近满员。与别的城市比较,合肥的陕西籍人并不算多,场内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基本都是安徽当地人。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叶文成,宣传部副部长郎涛,安徽省文化厅厅长袁华、副厅长唐跃等领导,按时赶到现场,一睹为快。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曾在西安看过《西京故事》,此次听说这部戏来合肥演出,特别为罗天福的扮演者李东桥送来了鲜花表示祝贺,并将这一消息告知团里的演员们,大家组团40多人专程前来观看演出。
  演出开始后,千余名观众完全忘记了场外的燥热,气定神闲地沉浸在“西京城”那一群寻梦者的故事中。台上,新科“二度梅”获得者、秦腔领军人物李东桥率百余名演职员也在与高温搏斗。他们头上是散发着巨大热能的舞台灯光,身上穿着带毛的棉袄,心中却都憋着一股劲,那就是不辜负安徽艺术节的信任、不辜负合肥人民的期待,力争用最好的艺术呈现献给安徽人民的信念。他们一丝不苟地表演,毫无保留地投入,每个人都极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戏装紧紧贴上了肌肤,脸上滚落着来不及擦的汗珠,而我们的演员情绪饱满,精力集中,始终保持着最佳的状态,使《西京故事》这部精品力作得以毫无瑕疵的完成。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曹部长看完戏赞不绝口,并对身边的陪同人员大发感慨,表示安徽戏曲界一定要好好学习,迎头赶上。安徽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侯进给剧组人员发来信息,表达自己对《西京故事》的赞美:“演出十分成功,好评如潮。感谢为我们送来精彩的剧目!”一位观众说,没有想到秦腔有这么高的上座率,没有想到现代戏会这么好看。“四月飞花666”在微博上对剧组说:“抱歉,百年不遇的大热被你们赶上了。感动,十年不遇的好戏我们没有错过!”


                引进《西京故事》使保利剧院负责人倍感自豪


  头一回去现场看秦腔,震憾、感动!……该戏贴近现实,观赏性和教育意义俱佳,强烈推荐以下五种人观看:官员、农民工、暴发户、成长期的孩子及其父母——必定有大收获大反思!                                      
                                                               ——摘自新浪微博

  
保利院线在全国已有35家剧院,各剧院大多为当地的地标,“保利”这个品牌已是演出品质的象征。合肥保利大剧院自2009年底开业后,已经承办了国内外多场精品剧目的演出,邀请过京剧、越剧的知名剧目来演出,但邀请秦腔剧目来保利,这还是第一次。承办此次演出的合肥保利大剧院演出策划部负责人张兆峰说:“大家都知道,保利经营的剧院,一般质量的进戏不来,也‘来不起’。一部戏能在‘保利’上演,本身就足以证明其品质的优异。”
  安徽人杰地灵,艺术勃兴。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桃花扇》等优秀剧目及严凤英、王少舫、马兰、吴琼等著名艺术家而享誉全国的黄梅戏,更是安徽人民得天独厚的拥有。虽然自明清以来,徽文化与秦腔多有交集,但两省民风民俗民众性格相距甚远,形成了两地个性迥异的剧种特色。黄梅戏音乐行云流水,唱腔低婉徘徊,淳朴流畅,而秦腔音乐似大河奔流,唱起来更是慷慨激越,高亢沧桑,令人难免热耳酸心。多年来,秦腔走南闯北,足迹遍布世界,却鲜有剧团赴安徽演出的先例。
  热爱本土戏曲的安徽人到底能不能接受来自远方的秦腔?《西京故事》的反响很好地回答了这个疑问。演出中,场内鸦雀无声,台上演员的每句台词、每句唱腔,甚至每声呼吸都清晰可闻,台下压抑着的唏嘘也依稀可辨,而每个桥段结束的当口,便适时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叫好声,合肥观众如此会看戏,并且表现得极有素质,令人感叹不已。  
  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原地站立,热烈鼓掌,掌声持续了十多分钟,内敛的合肥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赞叹“戏太好了!”“演得真好!”“真带劲!”做管理工作的沈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头一次看秦腔,就被震住了。他激动地说:“真是一出好戏!不光唱得好,演得好,主题思想也很好,融合了很多传统和时尚的东西,反映了城市需要发展,农民工需要被关照,人的心态需要调整等等主题,触及了社会的矛盾,不仅励志,而且发人深思。剧编得非常好!”一位姓孙的黄梅戏女演员一个劲地重复着一句话:“太棒了!太棒了!”据她说,自己是第一次在现场看秦腔,就观看到了这么好的一部精品剧目,真的是很幸运。
  微博上也出现了许多观众的感言。“太平人家的空间”写道:“第一次看秦腔大戏,还是现代戏,《西京故事》让我感动更让我激动,很久没有这样酣畅淋漓的感觉了!”“四月飞花666”说:“对越剧独爱了数十年的我,头一回去现场看秦腔,震憾、感动!中华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该戏贴近现实,观赏性和教育意义俱佳,强烈推荐以下五种人观看:官员、农民工、暴发户、成长期的孩子及其父母——必定有大收获大反思!”“阿细跳月舞”写道:“第一次看秦腔!感觉两个字:痛快!来自陕西秦腔研究院的《西京故事》!太痛快了!育人、励志!主演表演得太细腻了,唱腔设计很大气,整部戏耐人寻味……”,“潘乐萌”说:“‘不管它日子过的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这是整场戏给我印象最深的唱词,真是好戏!”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