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当地接洽之初,当地提出《杜甫》在剧场怎么演,就在当地怎么演的要求,一样的演员阵容、一样的灯光、一样的舞美、一样的乐队,不一样的是原来是剧场,现在是广场,以便让当地观众欣赏到优秀的戏曲作品。眉碗团对此非常重视,优秀戏曲能否在广场达到剧场演出的预期效果,这是一次尝试,也是精品戏曲下基层一次探索,能否成功,关系到今后优秀戏曲下基层,送戏下乡和观众亲密接触的经验积累。为此,眉碗团提前一周就派人到乾县指导舞台搭建,场景布置。演出当天领导亲临一线指挥,下午四五点钟就提前到达演出现场,做演出前准备工作。观众也早早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临晚上七点半钟《杜甫》开演,县政府门前的广场人山人海,观众达三四万之多。演出中,观众鸦雀无声,沉浸戏曲营造的氛围里面。高潮时观众掌声雷动。观众激动地说我们多年都没有看到这么优秀的秦腔了。因此可以看出,不是精品戏曲在基层一线没有市场,而是要走进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只有把优秀的戏曲送到基层,听听观众的呼声,优秀的戏曲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戏曲精品工程的产业化,成为真正的从里到外的全面精品。《杜甫》下乡就给了我们一个响亮地回答。乾县人大顾主任自始自终和大家在一起交流交谈,希望今后院里再有精品戏曲一样来乾县演出的请求。院领导愉快地答应了对方的要求。
在演出进行中间,我们也对当地观众作了一个现场调查,问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戏曲,他们说,喜欢看传统戏,折子戏,原因是传统戏时代背景清楚,容易接受,故事人物家喻户晓,唱腔有板有眼,可以跟着唱,折子戏时间短,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欣赏到一段优美的唱腔,了解一段历史。那为什么喜欢看《杜甫》呢?他们回答,第一,这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戏,一定好看。第二,李东桥是名人,想看看李东桥表演。第三,这部戏有字幕,方便大家了解剧情。第四,他们多少年了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势。演出结束
,观众把李东桥团团围住,照相的照相,签名的签名,多年不见的感人场面在这一瞬间得以实现,这是精品戏曲的魅力。一次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今后在新编历史剧时,一定要把戏曲的时代背景,人物定位弄清楚,另外,名人效应必不可少,因为秦腔“粉丝”也疯狂!在象《杜甫》这样的秦腔如果不在广场演出,在剧场演出你多少钱的可以接受的调查中,他们回答,在农村再好戏曲,10元是可以接受的。在多了就接受不了了,因为农村的经济基础就那样。在你是怎么知道《杜甫》演出消息的调查中,他们回答,当地通过电视、广播、宣传车、海报的形式四管齐下,有的有亲戚在县城就提前来到县城等着观看,现在农村都有了交通工具,他们提前骑着摩托按时赶到,拖家带口。在现场还遇到几个在西安工作,得到家里人的捎来的消息也赶回来专门观看的观众。他们普遍认为这样一台优秀的秦腔已经多年不见了,这样优秀的秦腔也只能从研究院中看到。他们希望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演出。
眉碗团的演职员被观众的热情所感染。演出期间,外边天气非常寒冷,李东桥因劳累过度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坚持演出,乐队冻得手指发麻,搓搓手依然坚持演奏,硬是把一台优秀的精品戏曲原封不动的送到观众中间。也证明了精品戏曲是可以下基层,进广场的
,广场文化也是离不开精品戏曲参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