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壮心不已的戏曲音乐家米晞
时间: 2011-02-22          点击量: 9362

  编者按    著名戏曲音乐家、我院离休干部、原副院长米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0月18日上午8时30分与世长辞,享年86岁。20日上午,米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三兆殡仪馆举行。省文化厅、省戏剧家协会、陕西巨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陕西百程房地产有限公司、省戏曲研究院以及院工会、人保处、总务处、离退办、秦腔团、眉碗团、青年团、小梅花秦腔团等单位送来了花圈和挽帐。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副巡视员强双喜、老干处处长李亚民,省剧协主席、我院院长陈彦及院领导班子成员徐光明、李仲谋、王咸民、董利森、李东桥、李梅,院老领导张宪虎、王伯芳、蔡荣贤、舒东琦等以及米晞生前友好、同事、学生等数百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王  强

  戏曲音乐家米晞,原名米成义,1924年出生于陕西富平县,1938年入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习;1939年参加边区民众剧团任演员、演奏员;1947年4月集体参军,3年解放战争转战西北战场;1953年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后改为陕西省戏曲剧院、戏曲研究院),1992年离休,2010年去世。曾在蟠龙战役中荣立三等功、抗战老战士纪念章一枚、解放战争纪念章一枚。历任西北野战政治部文工团中共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西北戏曲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陕西省戏曲剧院三团团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艺术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理事、中国戏曲研究会理事、省延安文艺学会理事、省秦腔花脸声腔研究会主席、省秦腔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1940年春,民众剧团三顾茅庐,请来了在富县安家落户的晋南眉户名艺人李卜,米晞潜心地跟着李卜学习眉户《百戏图》等戏,学习眉户曲调和眉户打击乐,较好地奠定了眉户音乐的基础知识,加之,音乐家马可、安波、杜矢甲、李丽莲等先后到民众剧团工作,对他的新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提高,有很大的帮助。1943年,米晞受到著名音乐家张寒晖的悉心教诲,次年冬,音乐家安波到民众剧团后,让他接触到广东音乐以及许多中外歌曲,使他大开了眼界,这为他后来的音乐生涯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他清楚地记得,1940年9月,王震司令员中原突围回到延安,党中央举行晚会欢迎他们,民众剧团在中央大礼堂招待演出秦腔《保卫和平》,开演前,他看到毛主席身穿粗黄呢子中山服,迈着刚健的步子从杨家岭沟口走来。毛主席笑容满面坐在剧场第四排中间,旁边坐着王震司令员,当时他在剧中饰演党占奎班长,激动紧张地出场,一时竟把台词忘得说不出来,只得临时编了几句,使他十分懊悔,这些难忘的镜头,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似乎是昨天发生的事。
  1950年8月,他被领导推荐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基本乐理复调对位学、和声学与作曲配器,那时,他对钢琴比较生疏,但学习作曲而不懂钢琴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便下定决心学好。中央音乐学院两年多的进修学习,为他后来的剧目音乐配曲,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慰劳军属把呀把菜剜,样样事我要走在前边。”提起省戏曲研究院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已是家喻户晓,并广为传唱。但这出戏是谁配的曲调,却很少有人知道了,他就是戏曲音乐家米晞。《梁秋燕》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与配曲的成功是决然分不开的。其唱调与衬曲,从头至尾十分亲切、非常动听,一经与观众见面,便被西北地区及山西等地一些专业和业余剧团排演,广泛流行,遍地开花。20世纪50年代此剧被陕西省戏曲汇报演出团晋京汇报演出及江南十三省、市巡回演出,受到高度评价,被戏剧专家赞为“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一颗明珠”。米晞总是根据剧情、唱词,在配曲中增加唱法上的曲折性、多样性、变化性及优美性,进而创造出精彩的唱段,再通过唱段的优美唱腔,深刻地表现出剧中主人公的思想内心世界。可以说《梁秋燕》是他在音乐上的艺术瑰宝,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米晞在音乐的实践中体会到,戏曲音乐的发展必须靠剧种音乐整体去推动,戏曲音乐美应是能够浸润人们心灵的美,它饱含着浓重的地方气息和语言特色,积淀了众多艺术人才和观众审美不断的追求,必须要进行艺术再创造,其间自然渗透着厚重的音乐美的享受。戏曲音乐改革和创新要十分尊重观众传统的审美习惯,创新出为广大观众所欢迎的、有韵味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他以为,为了表现新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内容,必须对剧目音乐配曲进行改革。对音乐传统不应抱有成见,应当以剧情和塑造人物为依据,而不应将固有的曲调与创新对立起来。我们的创新不是为新而新,旧的曲调只要能够表现新的内容,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利用的,是不能轻易否定的。实际上,成功的创新形式都与旧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眉户剧《大家喜欢》中乡长带着王三宝开荒劳动时的一段曲调,实际上是用了原眉户曲调稍加变通成了一个衬曲,音乐家马可看后认为这段音乐美极了,妙极了,赞不绝口。创新的成功往往就在于它能够与传统形式融为一体,如秦腔现代戏《向阳川》音乐中,他从刻画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出发,探索地采用转调和下弦腔的方法,用男女声对唱和伴唱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剧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两个人同望陇河岸”的感人唱段。在男女演员同腔同调上,将男声唱腔着意写低,加强了男声唱腔的歌唱性,并在唱腔中赋予新的音乐因素,给观众以自然舒展之感,为秦腔音乐改革寻找出一条新的途径。同时,在秦腔传统戏《白蛇传》等间奏曲中,在主题音乐发展外,他还将支声复调、对比复调及使用和声等手法,运用到戏曲音乐中,使秦腔音乐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多彩。他在戏曲音乐配曲中,以新的思想和方法,为这些戏写了优美的音乐和唱腔,从而为戏曲音乐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秦腔是西北大地上一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历经数百年先辈的精心努力创造,留下了一份丰富、完整的秦腔音乐遗产。秦腔音乐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历史上曾产生了几次重大的变革。1930年左右,著名琴师荆生彦、王东生等,对秦腔板胡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尝试,使琴弦张力增大,音色明亮,开阔了板胡的音域,解放了手指,并很快地代替了二股弦主奏的地位,使秦腔的伴奏面貌焕然一新。30年代前,秦腔舞台上基本是男演员扮演各种行当(包括旦角)的角色,30年代后,女演员逐渐登上秦腔舞台,但唱腔仍沿袭传统,使男演员的声带难以适应。全国解放后,戏曲艺术有了很大的新的发展,老一辈戏曲音乐家以新的创作思想和创新手法,使戏曲音乐在表现时代精神,烘托剧情发展,刻划和塑造人物等方面达到新的境界。1984年,音乐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秦腔的男声问题还未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要改革的强烈呼声来自陕西戏曲界的各个角落。1938年8月,戏曲研究院决定,由米晞任组长、肖炳任副组长,带领赵季平、吴复兴、毕永森等5人组成“秦腔声腔研究”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男声唱腔进行研究。他们专访了北京、上海、山东、洛阳等地,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沪剧、越剧、吕剧、豫剧等兄弟剧种在男声改革方面进行广泛交流,使他们受益匪浅。尤其是京剧的反西皮、反二黄,豫剧、评剧的反调,沪剧的同腔异调等,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他们的改革先从男女对唱入手,选择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里相送》、《楼台会》两折中男女对唱选段,进行反调尝试,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试以下移4 、5度关系的方法,寻找反调因素。这种做法,初步看出反调成立的萌芽。其优点是既保持了秦腔的风格,又开拓了秦腔调式和调性。《十八里相送》与《楼台会》选段采用了女正调,男反调。祝英台中部转为近关系调(属调),同时转为反调,后又转回正调,并由省电台录音播放。大多听众认为:“演员演唱和以前大不相同,尤其是男演员唱得深厚饱满、圆润细腻,行腔自由流畅,刚柔得体,听起来别具一格,较好地表达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感情缠绵、坚贞不屈的爱情。”
  米晞同志为戏曲音乐辛勤地奋斗了数十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将会彪炳秦腔史册,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作者系我院退休研究员)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