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漫谈>名家评论

文化部组织专家观看《西京故事》后召开的专题研讨会发言摘要
时间: 2011-09-22          点击量: 3593

  《西京故事》不仅一举轰动西安,而且引起北京戏剧界的关注。41,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带着王蕴明(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著名文艺评论家),薛若琳(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文艺评论家),吕育忠(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剧作家),王勇(戏剧处副处长、剧作家)、徐培成(戏剧评论家)等人来西安观看《西京故事》,并于翌日上午举行了研讨。以下为此次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摘要(根据录音整理)。

  董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我代表文化部艺术司表示祝贺,对剧组的全体人员表示由衷的敬意,向支持陕西戏曲事业发展的陕西省委、省政府表示感谢,特别是对给予《西京故事》关注和支持的陕西省相关政府部门表示衷心地感谢。我们这次来看《西京故事》是有背景的,文化部党组高度重视现代戏的创作,以往我们讲戏曲建设“三并举”,但是现代戏急需加强,2011年蔡武部长在全国创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今年要在北京“七一”前后举行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这个戏去年我就很关注,这次来,蔡武部长、文章副部长也很关心,所以我带着专家、处长专程来看戏。昨天看完以后很高兴,也很兴奋,我们常年看戏,看完戏后能让我们失眠的戏不多,昨天的行程很累,但看完戏后失眠了,留下了比较深刻的、难忘的印象,很激动。昨晚是这个戏立起来后第一次看,很新鲜的感受,不一定准确,但是是由衷的、发自内心的。这个戏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我觉得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关注现实生活,编、导、演,不仅包括主演李东桥,包括每一个群众演员,大家都在用心创作,创作的关注点就是当下的现实生活,社会民生,尤其是所谓的“社会底层”的群众的生活。我觉得这个戏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就是“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这个戏最大的特点。剧中人物的生活都能引起台下观众或多或少的体验,能在观众当中引起普遍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仅来自剧作表现的对象,包括政府领导、知识阶层、做父亲的、做爷爷的、做孩子的,都会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都会引起思考,引起共鸣,也是我对这个戏高度评价的最根本的理由。我们现在的舞台太缺少这样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人本身的作品了。

  第二,这个戏之所以得到观众这么热烈的掌声,昨天晚上在现场观众那么由衷的掌声,包括闭幕后观众掌声那么热烈,是因为这个戏弘扬了传统美德,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呼声,他心里想的,你把他表现出来了,他心里想的没有说出来的,你替他说了,尤其是社会底层的这些所谓“弱势群体”,这些从农村进入城市谋生存、谋发展的这一批人,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这一些人,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种种困惑、坎坷,都在这个戏里得到了体现。这个戏不仅仅是两家两代人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会引起人们很多的思考,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视,甚至是触到了敏感的神经,这是这个戏最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我还注意到,我在进剧场门前,看到剧院门口贴了一张很大的表扬信,我向陈院长了解到,这是一位观众,他也从农村来,有相似经历的民办教师,进城有十多年了,也有一双儿女,所以这个戏在他的心里面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反映了观众对这个戏的认可,就像早些年小平同志说的,艺术需要人民,人民更需要艺术,或者说艺术属于人民,《西京故事》是继陈院长前两部作品之后的第三部,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部更比一部好,能够把它变成一个留得下、传得开的传世的精品,还应该强化这种精品意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磨提高。

  第三,可喜可贺的是,这个戏选了一个非常适合的导演,我在中国剧协的时候做了一个“中国新世纪导演”的评选,评委组是大名鼎鼎的徐晓钟老师,是我们国内导演界的权威,这是最高级别的评委会,而且这次评选是没有奖金的,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个称号很珍贵,几年来全国一共才推出了5个,当时首推查明哲,后来开了一个查导的研讨会,当时有人称他为“零零后导演”,我说叫新现实主义。查明哲导演首先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导演,对艺术上的追求一丝不苟。其次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导演,他对传统、对艺术有一种敬畏之感,他在俄罗斯留学有一句名言:俄罗斯人进剧场等于进教堂,他们的父亲教育孩子就是去看戏,而不是挣钱什么的,戏剧就相当于第二教堂,把戏剧看成宗教一样的神圣。第三,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导演,他导的戏,大家都能感受到一种气场,他首先有一种激情,再用他的激情点燃整个剧组的演员,然后有一个综合性的舞台整体的呈现。这个戏的精益求精已经具备了前提,这样一个编剧和这样一个导演的不谋而合,再加上以李东桥为首的表演团队。这个戏虽然只有一个“梅花奖”,但是满台生辉,李东桥确实不简单,他前面演的戏我也看过,但是这次的挑战更大,难度更大,怎么把这个现实中的人演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李东桥处理的非常到位,他是在用心演这个角色。用心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表演行业很多都不是在用心,而是在炫耀自己的形象、技巧,但他忘了一个最根本的,戏是以情动人的。还有演西门金锁的那位演员,四十多岁了,出演一个十六岁的年轻人,演得活灵活现。戏中的每一位演员,包括演农民工兄弟的、翻跟头的,都很出彩,都非常好。我觉得戏曲研究院有一个气场,整个剧组都有精气神,大家有一种劲,这种劲特别难得,这种劲不仅源于艺术上的追求,也包括这个戏的思想性的追求,对底层大众的关切。

  《西京故事》是又一部具备精品潜力的作品,是我所看到的最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之一,而且这部作品更贴近现实,更能引起共鸣。陈彦的三部曲已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剧作的人文追求、价值取向都值得总结。这部戏创造了现代戏新的程式。戏是演出来的,希望这个戏不断演,演下去,经受市场检验,能成为戏曲研究院的一部保留剧目,成为秦腔发展里程碑式的一部剧目,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部留得下来的精品剧目。

  以往选戏,我们都要经过评选,这个戏我们要破例,可以先表态,进京展演,而且要深度介入,文化部可以尝试介入,扩大专家范围,开诸葛会,争取在北京有更好地呈现。

王蕴明(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

  这个戏看了后很感动,这个戏老少咸宜,老年人看了有老年人的思索反思,青年人有青年人的思索反思。像我们同学,百分之七十都是农民子弟,我家里虽然不是特别困难,但小时候种地放羊都做过,对农村情况不仅了解而且很有感情。现在看戏若是看到讽刺挖苦农民我都受不了,所以这个戏很受感动。简单地概括,作家从当代深刻的生活中直面现实,既对现实有着深刻细致的观察,又能有担当,清醒地来表现它,没有回避矛盾,表达了作者的立场,作者的判断,作者的理想。这个戏直面现实,让我想到话剧《最后的斗争》。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我们中国这一百年来的社会形态有三次大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社会,建国以后成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八十年代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大的变革从精神到政治到文化,实际上现在的社会矛盾最根本的是利益的再分配,因为利益的重新分配,所以发生了社会的节奏变化,发生了价值取向的变化,发生了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在这种变化中考验了社会的每一个人。这个戏的好处就是它展现了当前社会中方方面面的人的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状况,一种理想追求,行为方式,这个戏厚重、深刻就在于此。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剑拔弩张,但坐下来仔细思考,却是很犀利的,这是这部戏不同凡响的地方。它通过驾驭一个直面现实、犀利的、深刻的当前的社会现实,升华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道德评价。这个戏根本来讲是写道德,在社会普遍道德滑坡的社会状态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传统美德自然地融化到现代文明中,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有纵向的历史深度,有广阔的社会层面。陈彦的三部曲,《西京故事》已经超过了前两部,作家越来越成熟,体现出作家的整体风格了。这种严谨的现实的创作方法,在作品中体现得越来越充分了。文本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导演也很成功,是查导的又一力作。这个戏排起来难度是相当大的,它写一个农民进了城,一个万花筒式的社会层面,是一个普通的弱势群体的基层生活,但体现的价值、主题却是严肃的,要在一种散漫的生活状态中体现一种庄严、一种厚重,导演做到了。

  除导演外,二度舞台呈现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弘扬了秦腔剧种的艺术风格,又在传统秦腔上有所出新,这是整个戏艺术风格的把握,表导演音舞美都体现这种风格,浓郁的地域色彩,强烈的秦腔特色。演员是很出色的,东桥的表演又使我眼睛一亮,耳目一新。我看过他的《千古一帝》《杜甫》,这次的现代戏又演得这么好,对人物的体现,是我没见过的。其他演员也都各有各的光彩,有些演员不太熟,熟悉的如卫小莉,这次表现得也很靓丽。官小良的富二代,也都演得很好。

  综合来讲,这台戏是当前我所看到的戏曲舞台上难得的少见的优秀现代戏,绝对是上乘之作。刚才说6月份要调演,时间很紧迫了,我觉得这个戏绝对达到了当前最高水准的精品,还有空间可以走。

吕育忠(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剧作家):

  看了这个戏后我浮想联翩。我是典型的农家弟子,看到弟弟嫌弃姐姐捡破烂,也想到自己的经历,以前砍甘蔗在街上叫卖也是生怕被同学看到。看到李东桥演的父亲,也想起自己的父亲,以前会时不时上楼看自己粮仓,看口粮是否够全家人吃。看到戏中父亲教育儿子甲成,也想起我和伙伴偷了邻家小吃,父亲生气地要打我,那种同样的父亲望子成龙的期望。我对这个戏的赞扬也不仅仅是有自己的影子,我是从这个戏朴素的情节中看到了非常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不仅需要普及,而且需要引领、担当和责任。一切艺术创作活动,都需要高度的职业道德,一种社会的良知。艺术家搞创作一方面不能误导观众,另一方面也要对得起人格的尊严。艺术家对艺术的责任,在编剧陈彦身上、在查导、在这个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任何一台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必然有其深刻的思想性,它不在于要不要什么思想,而在于我们贡献了什么思想。中国舞台之所以不乏传世之作,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有丰厚的思想底蕴。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穿透力,而且在深刻思想穿透力之下能够折射出炫丽的艺术光芒。不论陈彦还是查导,两个人都怀着深厚的人文关爱,以非常本真的心态去创作这个戏。两个本真的艺术家碰撞产生出纯真、纯粹的艺术境界,赋予作品更加深邃、有份量的表达,最终成为激动人心的亮点。这个戏的思想是多义性的,可以从很多方面解读。我昨天看完这个戏最深的感受是:第一,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信仰不能丢,任何时候都需要担当的精神。这个戏里面所反映的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尊严,都闪耀着中华民族最本质、最朴素的光素。第二,这个戏信息量非常丰富,体现出城乡孩子教育问题。由于城乡之间的隔阂,使城乡两地的孩子在生活方式、感知方式、话语体系等方面都出现很大的差异,农民工的子女极其容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冷嘲热讽,农民工的子女容易感到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甚至自闭、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市场经济条件下,极其容易诱发社会问题,到了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反社会的行为,破坏社会稳定。这个问题其实在戏里,在儿子身上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这个戏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东方老人无形之中的劝止和建议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另外一个谈到农民工的问题,农民工长期在城市里从事苦的、累的、脏的、险的职业,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坦率讲,农民工现在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他们的基本权益和合法权益是没有得到有效、充分的保障,他们的社会地位没有被保证,甚至处于被歧视的地位,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其实农民工的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如果农民工与城市不能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这个戏恰恰就农民工与城市如何和谐相处展开,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找到了和平共处的方式。我觉得这个戏在当下非常有启迪教育意义。我们的编剧和导演没有用口号式的语言喊出来,却在无形之中通过人物思想的变化、戏剧情节的推移让人感受到里面蕴含的非常深刻的哲理。

  王勇(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副处长):

  看完戏我有三个感受,敏锐的生活感受力,充沛的艺术激情,深刻的人文关怀。后来我觉得用真诚的人文关怀更准确。(1)对生活敏锐的捕捉能力。表现了农民工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农民工的问题。(2)充沛的艺术激情。查导是个非常有艺术激情的导演,我曾经说过查导是一座火山,火山喷发之后,还会绵延很长时间。陈彦也是很有激情的作家。秦腔本身也是充满激情的。东桥的演唱,是个很好的组合。(3)看到作家对农民工深深的爱与怜悯。

  徐培成(戏剧评论家):

  这个戏非常好,感人、动人、震撼、深刻。陈彦这个剧作家社会责任感极强,是农民的好儿子,读书人的知己。再说导演,我没有想到查导把这出戏排到这么精彩的程度。这个剧本信息量特别大,不好把握,只有像查明哲这样的导演才能完成。这个戏进一步强化了查明哲导演风格,尤其是现代戏曲怎么排,我认为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三个特点:(1)地方戏曲现代戏如何融合当今话剧、影视的体验,我认为査导处理的非常融洽。他为地方戏曲现代戏提供了一个大胆、成功的尝试。突出特点既有戏曲表演的程式,又有话剧影视开掘内心塑造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和体验,同时还能够让观众看得清楚,尤其是舞台上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表演。这是查导的独创,戏曲现代戏表演的导演太匮乏了,这出戏从选材、导演、演员、整体呈现上我个人认为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优秀的戏曲现代戏。(2)查导在这出戏上大胆突破了戏曲舞台一亩三分地的方程式的表演空间,将舞台前后上下左右全部领域调动,并且出来效果这么融洽、这么好看,能够达到突进戏的层次,手段用得非常巧妙。戏曲舞台幕条本来是不准动的,查导把戏曲幕条变成了活的空间,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戏曲表现空间,值得每个搞戏曲的人认真思考。(3)查导排的很多戏都是与世界文艺团体、国家文艺团体对话,他把国际先进的东西,纳入戏曲传统的表演程式。这个戏是完整的戏曲本体化的呈现。查导这次是非常严肃、投入,高屋建瓴地,用国际化的标准审视、排演这个戏。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