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戏曲时讯
2025-04-29
秦声悠扬润民心 文化惠民庆五一 ——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走进西京社区
2025-04-28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1日-5日四团青春版《再续红梅缘》即将上演
2025-04-23
【西安天天有秦腔】4月25日-26日秦腔《铡美案》即将上演
2025-04-21
【西安天天有秦腔】4月22日-23日秦腔《春江月》即将上演
首页
>
戏曲漫谈
>
名家评论
挽住转身退去的戏曲
时间: 2006-09-13
点击量: 5418
中国的戏曲,是个独特的文化现象。5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入选的第一个项目不是音乐,不是舞蹈,是昆曲。 今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18个项目,戏曲占了92项,涉及112个剧种,超过民俗、曲艺等任何一个门类。戏曲的庞大与文化地位可见一斑。 我国的戏曲产生于农耕文明,来自民间,扎根民间,浸染着浓重的地域特色,渗透至社会的各个角落。诗歌乐舞、丝鼓铙钹、唱念做打之中,绵延着不尽的民族精神,集结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不光历史悠久,剧种尤其丰富。周秦时期的优孟而冠,汉唐时代的歌舞百戏,宋元时期的杂剧南戏,直至明清的传奇乱弹,390多个剧种先后粉墨登场,在中国舞台上演出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和乐章。戏曲像一条不间断的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牡丹亭》、《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千百年久演不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穿透时空,连接起过去与未来。戏曲如一方诗意的绿洲,力挺着东方的文化形象。 戏曲曾经很红火,独霸江湖。近年来却逐渐式微,踅向边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戏曲剧种近400种,如今仅剩267种,50年间100多种戏曲样式飘逝而去。现有剧种中,有一半剧种仅有业余演出,另一半剧种有些正离我们远去。当今我国有不少天下第一团、天下末一团。不论是第一团——天下只此一家,还是末一团——天下仅剩一家,都无声勾勒着戏曲转身退去的苍凉背影。过去观戏代表身份和体面,如今赏曲却多少显得有些“落魄”。我们有理由忧虑,再过十几年,或许几十年,舞台上还有多少鲜活的剧种探身亮相? 我们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推土机不断轰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艺多元化态势交替扭升,现代化进程动摇着源自农耕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虽然我们有了文化遗产日,有了艺术节和戏剧节,有了民间戏剧七次走上北京舞台,有了一系列五彩斑斓的活动,还是眼睁睁看着戏剧衰落。守护者的责任,什么时候都不能推却。 虽然戏曲从城市退却,在乡村却贴着地皮生长;戏曲被快餐文化推至边缘,却花样翻新成长在别的姊妹艺术之中,电影电视、音乐舞蹈、建筑绘画,甚至流行歌曲中,听得到戏曲的铿锵旋律和婉转丝弦,优秀的民族文化时时张扬着卓越坚韧的品质。但是我们的守护依然行程艰苦,如何用民族的艺术表达民族的感情,如何将民族的传统表达方式延至下一代,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面对的问题。守住阵地,抓住机遇,传承创新,更为重要。否则,滋养了无数人文化记忆的戏曲,有一天声音寂寥,芳踪难觅时,我们到哪里去触摸熔铸民族灵魂的伟大的艺术力量?到哪里去倾听古老心灵的深情诉说?身处文化趋同时代的我们,如何能以鲜明的文化个性,引领后人走上“回家”的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望海楼)
秦腔司鼓演奏艺术浅谈
《当代戏曲发展学》序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