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院介绍
剧院简介
院长寄语
领导班子
历任院长
荣誉榜
联系我们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二团
三团
四团
艺术研究中心
演员训练班
戏曲时讯
剧院动态
戏曲新闻
演出预告
通知公告
名家荟萃
菊苑耆宿
老艺术家
梅花奖
当红隽秀
剧目集锦
新剧动态
经典再现
院优秀剧目
视听欣赏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留言板
戏曲漫谈
名家评论
戏曲知识
戏曲杂谈
戏曲时讯
2025-05-16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22日-23日秦腔《花烛恨》即将上演
2025-05-16
八面锦旗映丹心 一纸长信诉深情——八家单位致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共谱军民鱼水新篇
2025-05-14
我院离退办联合西安爱尔眼科医院开展眼科义诊活动
2025-05-11
【西安天天有秦腔】5月12日-13日秦腔《卷席筒》即将上演
首页
>
戏曲漫谈
>
名家评论
不拘一格 超越原版 靓丽群体 不同凡响
时间: 2009-03-12
点击量: 5494
不拘一格 超越原版 靓丽群体 不同凡响 一曲英雄群体的赞歌 10月18日、19日,应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邀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闪亮登场。 天蟾逸夫舞台是上海最具人气的戏曲演出之地,大江南北各剧种的名团名角经常在这里轮番演出。这里,也是海派京剧的戏窝子。因此,时常光顾这里的戏迷们可以说是见多识广,品戏的水平也水涨船高,既不失热情,也挺会在鸡蛋里挑骨头。 《杨门女将》是京剧的原版经典剧目,也是许多武旦名角的主打戏,如北京的邓敏、董圆圆,天津的王艳等,就先后在这个剧院出演此剧,上海的史依弘更是常在这里演出她钟爱的这出戏。她们领衔的《杨门女将》全本戏及折子戏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热播,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好评如潮。以前,包括秦腔在内的许多地方剧种曾移植演出过这出戏,但都很难超过京剧的水平。 进入剧场等待开演,我心中忐忑不安。青春版《杨门女将》的艺术人员,平均年龄只有19岁,他们的演出,能达到京剧版的水平吗?上海的戏迷们听惯了吴侬软语的南方戏,猛然之间能接受粗犷豪放、高亢激越的秦腔吗?毕竟,戏剧观众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呀。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随着演出的的步步深入,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很快征服了上海观众,并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让台上台下强烈的共鸣贯穿演出始终。据有关方面统计,整场演出掌声多达50余次,这在天蟾逸夫舞台的演出史上是罕见的。 我的担心变为激动。青春版《杨门女将》没有步京剧原版后尘,而是破壳而出,凤凰涅槃,在整体上已超越了京剧名家的版本。 首先是陈彦的改编不拘一格,颇有新意。戏一开场,就增加了边关宗保捐躯的序幕,使戏的背景更厚重,使焦孟二将赶赴京城的脉络更清晰了,并和寿堂一折形成了强烈反差,一紧一松,一起一落,相对京剧原版平缓的开场,则更高一筹。跳蚤这个娃娃生增加的好,使原本有点中规中矩的杨门英雄群体多了一个鲜活的形象,为这出戏增添了生活气息,也将杨文广的戏衬托得更丰满了。西夏官兵闻杨门十二寡妇征西,轻敌忘形,醉酒相庆一场,也是京剧中没有的。这一折戏,完全摒弃了戏剧程式化的表演,为演员提供了相当宽松的表演余地。演员们形体上完全放松了,念白和数板秦韵秦味,幽默诙谐,通过字幕,观众百分之百听得懂,特别受小戏迷们青睐,一个个忍俊不禁,笑得前仰后合。探谷一折,常被京剧作为折子戏上演,是经典中的经典。编剧不受经典束缚,增加了卧狼关的戏,使葫芦谷更加曲折凶险,使剧情更加引人入胜,使探险更为名副其实。大娘、八娘、张彪、跳蚤的英勇牺牲及雕塑般的造型,使杨门群体又多了几个英雄亮点,也使戏的尾声由庆贺胜利变为了悲壮返朝,更凝练突出了“生是杨家兵,死是杨家将”这一贯穿始终的主题,让戏的结尾更沉重厚实、更富有意义了。 海派戏剧导演胡筱坪、王青以及音乐、舞美、灯光、服装、武打等设计人员的特邀加盟,为该剧注入了海派等元素,借他山之石,精雕细刻出了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 音乐设计与伴奏土洋结合,既有秦腔主文乐板胡、笛子等的委婉细腻,也有管弦乐的激越宏大;既继承凸显了秦腔打击乐的特长,也兼收并蓄了交响乐气势磅礴的精华所在。几者浑然一体,使古老的秦腔音乐颇具现代特色,老少咸宜。 舞美简洁、朴素、单纯而又有层次、力度和立体感,充分利用了平台、升降台及其它空间,拓展了舞台的深度和高度,简中见繁,一景多用,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力。并且便于剧团轻装上阵,巡回演出。 灯光变化多端,有机地营造着舞台氛围。追光恰到好处的应用则把观众和演员一起笼罩在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绪中,既衬托了演员的表演,也集中了观众的注意力。 主要女演员的服装、化妆大多注入了时尚元素,吸收了越剧等南方戏剧的淡雅、素净、清秀的特点。而主要男演员、兵卒及番将们的服装、化妆则保留了北方戏剧浓妆重抹的特点,男女之间既有反差,又有互补,青春不绝对,古老中有新意。 武打设计吸收了京剧之长,充分发挥了小演员们扎实的基本功,跟斗翻得又高又飘,靠旗打出手可让京剧原版自叹弗如。舞蹈常用的托举也适时引用到了武戏的造型中,很有益于英雄群体形象的塑造。 最吸人眼球的当然是演员们的表演了。纵观百人左右的舞台,我可以骄傲地说:没有龙套,都是演员。戏剧舞台上常见的呆板的、活道具式的龙套在这出戏中消失殆尽,即使是静,也脸上身上都有戏,静的合情合理,与动相辅相成。编导舞台调度的功力及演员们强烈的群体意识,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舞台的每个演出环节中,所有的人都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能被国家文化部选调进京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演出,能应邀参加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小演员们个人的力量恐怕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的成功,主要应该是群体的力量。正是强烈的群体意识和敬业精神,才撑起了这台没有大腕的大戏。小梅花秦腔团选择了他们,他们和小梅花秦腔团一起选择了成功与辉煌。 戏剧界历来惯于捧名家名角,认老不认小,年轻演员出人头地、冒尖拔筹绝非易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的小梅花秦腔团在陕西及京沪的亮相,让这么多的青年演员集体脱颖而出,不仅为秦腔提携了新人,也使中国戏剧之苑又多了一支奇葩。 但是,孩子们毕竟年龄还小,积累也少,在唱腔念白等方面都很稚嫩,还不可能很快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尚需继续努力,更需伯乐们继续扶持。 在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叫好声中,上海的戏迷们也略有微词。之一,卧狼谷群狼的头盔做得很逼真,但头盔下的一张张小脸太漂亮、太阳光、太善良了,对群狼的塑造还是有负面影响的,是否把小脸画得狰狞些;或是做点自我牺牲,把头盔再往下压低一点。之二,在天蟾逸夫舞台的演出,前排音响效果较好,而在后排听则有些失真。 瑕不掩瑜,小梅花秦腔团在上海的演出还是大获成功、备受好评的。一些热心的戏迷说:“这两天,艺术节组委会应该安排京剧界的同仁们前来观摩青春版《杨门女将》。以前,秦腔学京剧,现在,京剧也该学学秦腔啦。” (作者系上海观众)
《大秦将军》——一部厚重深邃的英雄史诗
畅广元访谈:秦腔发展之我见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