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戏曲新闻

广东稀有剧种市场前景堪忧
时间: 2007-09-26          点击量: 4996
广东稀有剧种市场前景堪忧 发布时间:2007-09-24 10:34 来源: www.ccdy.cn 作者:陈祥蕉 张演钦 -------------------------------------------------------------------------------- 曾经风靡一时的花朝戏、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等广东稀有剧种,正面临着尴尬境地。日前,广东召开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工作座谈会,与会的稀有剧种剧团负责人及有关专家找病症、开药方,希冀改变人才青黄不接、资金不足等问题,以培育市场、培育观众,防止稀有剧种自流自转、自生自灭。 共同困境:流传区域小,影响小,市场也小 据广东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花朝戏等稀有剧种目前在广东只有一个专业剧团,因此,它们被称为“天下第一团”。这些“天下第一团”也有过辉煌时期。上世纪80年代,广东陆丰正字戏剧团作为全国第一个赴港演出的县级剧团,带去10多个传统剧目,在香港连演10场,受到观众欢迎。如今,这些剧团都面临着因经济困难而独自支撑的境况。 “近半个世纪,广东有3个剧种已经消亡。”广东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陈京松认为,“西秦戏和正字戏生存也很艰难,原因很多,首先是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农村城市化,多种娱乐方式兴起,对整个戏曲行业都有冲击。其次,剧种本身流传区域小,一般都只有一个县或几个县,影响小,市场也小。以前的调查显示,广州市多半人不知道这些稀有剧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几个稀有剧种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戏金自然也低,剧团的生存相当艰难。最后是方言的影响,正字戏和西秦戏讲的都是古代官话,当地很多人听不懂。” 曾经风靡一时的西秦剧在上世纪末期就渐渐低迷了。广东海丰西秦戏剧团团长吕维平表示,现在剧团每年大概演出200场,景况已算不错。但是吕维平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一场戏下来,剧团只能得到4000元左右的报酬。去年汕尾两个民间业余西秦戏剧团都关闭了,这是西秦剧现在最大的危险。”除西秦戏外,其他稀有剧种,如紫金花朝戏、潮安县铁枝木偶戏团等剧团一年也只能演出100场。 陆丰市正字戏剧团团长陈伟宣讲了一个故事:“今年84岁的陈春淮老人从十几岁时就进入剧团,对各式曲牌烂熟于心,而且他搜集到的剧本和相关资料特别全。老人身体状况非常不好,已经走不了路了。每次去看他,他都会拉着我的手说,很多东西都在我的肚子里,你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它整理出来。所以现在对老艺人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整理,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他们也想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到陈春淮家里去整理剧本资料,但因为经费有限,这项工作没有很好地完成。 人才断层,也使这些稀有剧种难有新鲜血液注入。陈京松说:“由于挣钱少,这些剧种招学员非常难,即使能招到学员,素质、相貌也有差距。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随着老艺人的离去,剧种的特征比如绝技等不断流失,这些稀有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东西也逐渐不复存在。如果表演方式和演出技巧都流失了,如果这种代表特定文化的东西失去了,那保护稀有剧种还有什么意义?” 陈伟宣算了一笔账,即使像陈春淮这样为传承正字戏做出突出贡献的老艺人,待遇依然不高——每月700元的退休金只能领到500元,剩余的200元由剧团为他补足。剧团每个月还为他发放500元的返聘工资,“因为他在家整理资料也付出了很多劳动”。相对老艺人,年轻演员的工资就更少了,据一些剧团统计,剧团多数演员月收入平均在400元至500元之间,只能达到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振兴药方:写好剧本,培养演员,占领市场 如何传承、保护稀有剧种,陈伟宣表示,在“传”的方面,他们要把老艺人请回来重排剧目,并拍成录像。还将把重点放在培养新秀上,他们准备下半年招50名学生,学制1年,先练基本功,让老艺人来传帮带。每批学员的年龄要形成阶梯,特别是女孩子。此外,要形成长期的培训机制,每3年培训一批新学员,还要培养音乐人才以及年轻的编导队伍。 广东许多地方政府和宣传部门领导表示,他们成立了保护稀有剧种的工作小组,并到各大院校去开设戏剧欣赏课程,以培养年轻观众。 陈京松指出,剧团要包装自己的明星,大明星推不出,可以推出小明星,比如白字戏的陈小燕。剧目排演要两条腿走路,挖掘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应同时进行。如果新创剧目能打响,更容易走出方言区域,扩大影响。所以有必要针对市场,创作一些适合观众口味的剧目。 针对影视资料记录方面的问题,陈京松还提出一个建议:“除了剧目的拍摄,剧团还要重视科教片的拍摄。比如西秦戏中的椅子功,各步骤怎么做,所有绝技要一一分解,以后别人想学也可以通过这个录像。此外,像皮影怎么制作、艺人在后面怎么操作,也应该详细记录下来。” 怎样让稀有剧种赢得市场?专家们表示,创作好的剧本非常重要,此外也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稀有剧种,例如跟广播电视机构合作举办讲座,在学校、少年宫开展剧种欣赏活动等。另外,可以在旅游景点设立稀有剧种展示阵地,例如皮影屋等。许多剧团的负责人还表示,有意将DVD、VCD等音像制品推向市场。 据悉,广东一些剧种目前正积极走出去,在省外和国外等地寻找市场,如广东龙川杂技团去新加坡、泰国、法国等地演出,大部分观众认为这种演出新鲜,便前去观看,市场反响不错。针对这种现状,有专家指出:“一些剧团在国外演出的同时,国内演出市场也不能丢。”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