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曲时讯>戏曲新闻

想说 | 把艺术“送来送去”是对文化消费市场的破坏
时间: 2019-08-14          点击量: 4209

 

要培育文艺的良好生态,培养民众的鉴赏习惯。历史发展到现今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文艺创演的职业化程度空前增强。创作表演早已不是文艺家的自说自话和自娱自乐,而是与社会人群的互动交流及审美对话。社会文化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文艺的繁荣发展。

QQ图片20190815094433.png

一方面,当今文艺的自身业态,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以影视剧和曲艺等表演艺术为例,就普遍存在着脚本创作的匮乏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症结之一,乃是脚本创作专业人才的匮乏。脚本创作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则是行业内部回报分配的严重不公。比如一个著名演员的出场费,要远远高于一个脚本作家的稿费。而这类现实问题的大量存在,导致那些综合性较强的表演艺术发展,出现“木桶理论”的掣肘概率就会很高。由此带来的“剧本荒”与“曲本荒” ,又严重影响着艺术创新的内容生产。虽说在艺术创演的问题上“金钱不是万能的” ,但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行业伦理如此这般地严重紊乱与尴尬错位,拉扯文艺繁荣的后腿,便在情理之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特别关切与高度重视。

QQ图片20190815094456.png

对文艺消费群体或者说受众的培养,则是另一个直接影响文艺繁荣和发展的重要生态性要素。仅以曲艺和戏曲为例,就存在着观众严重老化和流失的问题。在许多地方,一边是很少有曲艺和戏曲的演出,另一边则是有了演出却很少有人买票观看。久而久之,即便是送戏下乡、送艺上门,也因是属“嗟来之食” ,事实上存在着“购销”信息不对称形成的欣赏消费的被动性。特别是那些宣传说教性很强的准艺术品,送来送去,反而会倒了观众的胃口,产生不良的后果。同时也降低了文化的身份,消解了艺术的尊严。这种动机虽好而效果较差的做法,某种意义上是对正常文化消费习惯的消解和健康文化市场的破坏。

QQ图片20190815094522.png

试想,当人们不眨眼就点一桌几百上千元的饭菜大吃大喝且剩余浪费严重;当人们动辄顺手花去十几乃至几十元喝一瓶名牌啤酒或者吸一包精装香烟,却不愿意花费百十元或数十元看一场戏、听一场相声或买一本小说与诗集,并且认为花钱去看演出没有面子,从而习惯于等着有人来送演出票,则中国的文艺市场如何来培育?受众又如何去培养?这个看似是属消费习惯的问题,实际上属于生活观念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问题。

QQ图片20190815094539.png

非得采取综合措施,既强化文艺本身的吸引力,又强化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既要管控好书刊与演出的营销价格,又要激发并培育民众的文艺欣赏习惯,使之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营造适宜文艺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的社会生态条件。也只有这样,文艺才会更好地发展和繁荣。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梁雨晗

审核/贺建忠

-  END -

QQ图片20190516154906.png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6 陕西戏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2023006965号-1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手机版